瓯海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地处浙江东南部,因《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1981年12月,瓯海从温州市郊区析出,设置瓯海县,1992年3月撤县设区。2001年7月,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原瓯海永强片共7个镇划归龙湾,藤桥片的2个镇3个乡和梧埏镇的4个村划归鹿城,瑞安市仙岩镇、丽岙镇并入瓯海。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岸、五凤垟、北林垟等3个乡, [了解详情]
2022年瓯海区行政区划暂无调整,与2021年保持一致。
  1981年12月,瓯海从温州市郊区析出,设置瓯海县,辖泽雅、藤桥、三溪、梧埏、永强5个区,瞿溪、梧埏、永中3个镇,泽雅、周岙、西岸、北林垟、古耸、藤桥、南雅、上戍、岙底、外垟、双潮、潘桥、郭溪、大川、娄桥、老竹、三垟、南白象、慈湖、茶山、灵昆、白水、海滨、天河24个公社。 [了解详情]
位置:瓯海区处于温州市区的西南部,北靠鹿城区,东邻龙湾区,南接瑞安市,西与青田县(属丽水市)接壤。

地势:瓯海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亢北卑。陆地占93.33%,水域占6.67%。林业用地面积37.6万亩,耕地面积… [了解详情]
  古时候,瓯海属“瓯地”一部分,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有“瓯居海中”之记载,瓯海之名由此而来。
  
瓯海深沉笃厚。在泽雅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泽雅“四连碓”,是中国古老造纸术的活化石。在仙岩街道穗丰村出土过众多的西周时期青铜器…… [了解详情]
据住户调查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瓯海区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448元,比上年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0687元和50231元,分别增长6.0%和7.7%。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79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51063元和43664元,分别增长8.7%和13.7%。 [了解详情]
  瓯海西部为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中西部及南部为丘陵地带,东南部辅以吹台、大罗两山之水,支流众多,水网密布。气候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优越条件。农副土特产较为丰富,主要有茶山… [了解详情]

任岩松


任岩松,名克台,号岩松,瓯海丽岙任宅村人,出生贫寒,少年时曾入私塾上学,后丧父而辍学,年稍长入面坊从工。时家乡连年遭旱灾,民国二十二年(1933),被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先在法国巴黎与侨胞合伙办工厂。“二战”时,其财产因日寇入侵中国,而被德国纳粹分子没收。1975年,任先生始经营房地产,经过几十年奋斗,赢得事业成功成了著名爱国侨领。

岩松先生身虽在海外,然对故土情深意重。“二战”期间,他在法国与侨胞发起献金运动,千辛万苦支援祖国抗日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前景充满信心,积极热情参与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力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家乡创办任岩松中学的启动,投入资金38万法郎,捐助兴建叶宅、任宅、杨宅、茶堂等小学人民币50万余元,还捐助温大育英礼堂人民币50万余元。九十年代(1994年),任岩松中学十周年校庆,任先生又捐资人民币100万以示庆贺,送校车一辆(价值近70万人民币)为留念,并捐资人民币10万元作为建立中学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启动资金。1996年,又捐赠任宅小学20万元人民币。

1982年~1995年,岩松先生为地方公益事业筑路、造桥、兴建自来水厂,购置农机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投入达人民币200余万。1994年,他为当地政府捐资救灾6万法郎。

1984年,任岩松中学落成,市人民政府(瑞安市)决定以任岩松的名字命名中学校名,并聘请他为任岩松中学首席名誉校长,以表示任岩松先生对家乡教育的支持与关注。


何朝育


何朝育,温州市瓯海三垟池底村人。十四岁那年,他父亲英年早逝,迫使他辍学开始经商。抗战胜利之初,他即赴台湾经商,1949年始携妻黄美英在台湾定居。1951年,三十五岁的何先生在宝岛开创正大产业,凭借百折不挠的勇气,征服艰难坎坷,经数十年艰苦创业,业绩辉煌,他的“正大尼龙股份有限公司”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跻身台湾百大企业之列。

1991年,何先生七十五岁高龄,即以满腔怀乡热情和无畏精神,偕夫人黄美英首次乘两岸破冰航船,回归故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他毫无功利,开始了从事家乡的公益事业。此后,何先生偕夫人7次来温,热心关爱家乡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17年来共捐献资金达1.3亿元人民币,帮助兴建了“育英”系列项目(包括原温大育英图书馆、原温师院育英大礼堂、温医育英学术馆、温医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温医附属一院育英门诊楼、瓯海啸秋中学和啸秋小学、市育英老年康复中心、龙湾蒲州育英学校、温州育英学校、永嘉育英新村等一系列工程)。为温州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朝育先生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用背井离乡、艰苦创业赚得的血汗钱反哺家乡。1994年春捐资120万元在家乡三垟乡创建啸秋学校;1996年,他捐赠550万元港币建设啸秋中学。十多年来他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学校聘请何朝育先生为名誉校长,以他那种兴学育才的光辉事迹、热爱故土的高尚精神、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带领全体师生奋勇拼搏,创造业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又好又多的人才。

2008年8月10日何朝育老先生在台北溘然长逝。


李振声


李振声,字日照,化名陈伯南,1893年3月4日出生于新桥岙村(今属瓯海区新桥街道)。幼年就读于温州教会学校增爵小学。从小立志教育救国,在家乡岙垟创办小学,自任校长。在中共温州

独立支部开展农运初期,他先后被选为村、乡农民协会会长。

1927年,由王国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王国桢、王金等一起,在上、下河乡开展农运工作,建立农会,发展党员。在他们的积极活动下,永嘉县境内组织成立了500多个农会,会员达9万多人。李振声被选为县农会负责人。

“4·12”反革命政变后,温独支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党员从城市移到农村坚持斗争。

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来浙南传达“8·7”会议精神,同时组建永嘉县委,李振声为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和农运工作。然后,他和王金等在岙、莲花心一带组织新桥赤卫队,进行抗租、抗债、反霸,闹荒斗争。同年8月,在农会联合大暴动失败后,中共永嘉县委于10月派李振声、雷高升到钟山、西内两区进行重建农会、开展反苛捐杂税、反土地陈报和反村里制斗争。

1930年2月,中共永嘉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派王国桢、雷高升和李振声再到西楠溪,重整红军,开展游击战争。3月,在黄皮地方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胡公冕为总指挥,刘蜚雄为参谋,王国桢和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李振声负责组织工作,并协助红一团雷高升南北出击。9月21日,红一团在黄岩县乌岩镇战斗中,部队伤亡惨重。部队分散回乡隐蔽,他带领10多名战士转移至金华、严州、杭州等地活动。1932年7月,他从杭州到富阳途中遇熟人,因熟人报警而被捕,押往杭州陆军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最后被杀害于狱中,时年38岁。


金雯


金雯,字叔章,郭溪曹埭村(今属瓯海区郭溪街道)人,生于190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腿部负伤。后又进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学期学习飞行,毕业后留校任飞行教官。

1936年,调任空军第七大队第六中队任中队长。“西安事变”中,曾担任国共双方的空中通讯联络工作,其后,曾为八路军总部运送军用物资和巨额军费,多次接送周恩来往返于延安、西安之间。1938年,曾同周恩来在西安机场合影留念。又和周恩来、彭德怀合影留念。

“8·13”淞泸抗战爆发后,他经常率空军中队上前线战斗,到敌后侦察、轰炸,击落多架日机。曾重创敌舰“出云号”于长江口。在平型关、台儿庄和徐州等战役中,出机应战;晋南战役轰炸新乡、石家庄等地日军阵地和军事设施。在武汉与苏联空军志愿大队并肩作战,立下显赫战功。

1941年,调任四川梁山空军第二总站站长。不久因战斗需要,再次调任空军第二大队任中校大队长。

1942年1月,长沙第三次会战打响后,8日,金雯驾3013号飞机,率领9架苏式OB-3轰炸机,从四川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至长沙长乐街轰炸切断日军退路。返航时,遭8架日空军中岛九七式战斗机攻击,他不顾敌机作战性能优于我机,英勇迎战,激战达20分钟之久,击落敌机3架,金雯身中数弹,机身亦中弹多处,而日军几驾战斗机咬住不放,他沉着应战,在贵州黎云平上空,被日机机炮所击而人机俱毁。牺牲后追晋升上校。时年34岁。


婚姻


中国古代,早在周朝酒有“纳彩、问名、占吉、纳征、请期、亲迎”一套婚姻礼仪,称之“六礼”。宋代将其合并为“纳彩、纳吉、亲迎”三礼,在民间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旧时,旧的婚姻习俗各地不不一,城乡有别,但离不开“包办、买卖、迷信、繁琐”的通例。瓯海旧的婚姻习俗大致如下:

婚娶礼仪 做 媒 旧时婚姻都由外人撮合,撮合者俗称之“媒人”。媒人在给男女双方撮合时,像商行中的“牙郎”,从中周旋婚姻财礼,设法完成买卖婚姻,就是做媒。做成了煤,媒人可得礼品和酬金。

合 婚 媒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送男女双方父母,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也有的拜佛求神问答,以测双方命中有否相克,财运如何,子嗣多少,称之为合婚。合婚认为双方相配,方可商议婚姻。

相 亲 经合婚后,男女双方相配,便由媒人陪同,双方父母到对方见面察看。一看相貌,二看家境,这叫相亲。相亲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宋代后,相亲也有男方儿郎亲上女方的,此时女方要向男方“显荣”。然后,由双方父母、长辈决定嫁娶。

议 聘 相亲相中对象后,媒人往返男女两家周旋,商议聘礼、聘金和陪嫁品,叫议聘。一般聘金越高、聘礼越丰,陪嫁品也越多,双方往往以此示富。也有家穷少聘礼,无陪嫁的,会受人嘲笑寒酸。

小 定 今称订婚,乡间称之为“送戒指”。“议聘”达成一致后,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向女方送去聘礼,金银戒子一对必不可缺,富裕家有送金银手镯的,又有礼糕饼、鸡鸭鱼肉等。女方回礼有陶瓷和果子栗枣之类。碗必不可缺,“碗”“稳”温州方言相谐,意为婚姻稳当。

大 定 亦称定亲,男方择定婚娶日子,送达女方,也叫“送日”。大定时,男方送礼金很丰盛,有全猪、全羊、鱼、鸡及枣栗,穿戴布料、毛料,还会特送一只大糖金杏,多只小糖金杏。金杏即石榴,送金杏以预祝婚后多生贵子。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雅屏纸制作技艺是以屏纸制作为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屏纸”系浙南一带以我区的泽雅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制造的日常生活用纸。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比较完整地保存、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可谓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屏纸又称为“南屏纸”。据传,福建南屏人为避元末之乱,迁徙温州,以其家乡带来的造纸技术在瓯海区泽雅镇为主要区域,生产成纸,故名“泽雅屏纸”。历来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制作流程有2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生产环节比古籍《天工开物》记载更原始,更详尽,被专家称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造纸从古至今历经千年,造纸工艺不断发展,工具不断改进,现在造纸用的三大主要工具,即重锤型水碓、梯形纸槽、毛竹纸簾已经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程度,体现了传统手工造纸术发展到向机械化转型的节点阶段。泽雅屏纸以温州水竹等丛生竹为原料,经过砍竹、做料、腌刷、爊刷(煮料)、洗刷、捣刷、踏刷、淋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理纸、拆纸、捆纸、印记17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一些流程和工序与《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相吻合,手工操作贯穿屏纸生产全过程。泽雅依山伴水,溪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群山茂林修竹,材料充裕。家家户户造纸,纸农们农忙时则种田,农闲时则造纸,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

元、明、清三朝,至20世纪30年代,泽雅的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屏纸的集散地就在相距泽雅几十公里的古镇瞿溪,那里有很多商户靠经营泽雅屏纸为生。

20世纪40年代泽雅屏纸进入了上海市场,后来市场又扩大至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屏纸生产相当重视,先后设立了“屏纸收购站”和“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每当生产的高峰期,泽雅漫山遍野晒满了黄灿灿的纸张,仿佛金色的纸山。

2000年前的蔡伦纸并没有绝迹,浙江温州西雁荡山区里成片的纸作坊就是证明。几百年来,泽雅的纸农把金黄色的屏纸卖到山外去,换得一年的衣食钱,然而现代纸业的发展却几乎冲断了屏纸的销路。中国境内正在操作中的造纸古作坊极为罕见,泽雅屏纸作坊就是其中之一,已经不会造纸的泽雅后代们正在寻找屏纸经济的新出路。


镶嵌(彩石镶嵌)


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镶嵌对象的立体感。明清以后,浮雕镶嵌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清代中晚期还出现了在不同“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嵌瓷、骨木镶嵌即属此类。镶嵌工艺品具有坚固、耐晒、耐潮湿、不易变色的优点,材料的质感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色、光效果使镶嵌工艺品平添了艺术魅力,尽显粗犷浑厚、华贵绚烂之美。

彩石镶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南部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由传统漆器工艺中的“嵌钿”演变而来,主要以色彩丰富的青田石为材料进行镶嵌。彩石镶嵌有榫镶、拼嵌、粘嵌等工艺手法和浮雕、圆雕、镂空雕等表现形式,其工艺流程由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雕、粘、蜡、理、描、装15道工序组成。浙南彩石镶嵌制品多为挂屏、立屏、大型连屏及案头陈设等观赏性工艺品,大件气势恢弘,小件玲珑剔透,构思、布局和制作都非常巧妙。利用石材天然色彩和纹理镶嵌而成的作品题材广泛,画面富于层次感,色彩效果突出。这些镶嵌制品或描绘山水花鸟小景,或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复制经典字画,或再现文学名著人物场景,显示出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