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区生态环境分局大气科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切实提升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效能,依托执法中队,聚焦活性炭吸附治理专项行动关键环节,创新推出“建档分类、精准走访、强化宣教、严查违法”四步联动执法模式,通过全链条监管、立体化施策,扎实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为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建档分类,筑牢精准执法“数据基石”
“以往检查像‘大海捞针’,现在有了动态台账,哪家该换活性炭、哪家存隐患,一看便知。”执法人员指着电脑里的企业台账介绍道。专项行动伊始,执法人员依托固体废物执法平台,对辖区内涉及活性炭使用的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体系。
台账不仅详细记录企业近两年活性炭使用量、更换频次、转运去向等关键数据,更根据活性炭剩余使用时间,实施“四色”分类管理——红色标注“紧急更换”、黄色提示“预警关注”、白色代表“正常运行”、绿色标识“新换达标”。这一创新分类方式如同为执法工作装上“导航系统”,让后续监管既能“靶向发力”,又能“有的放矢”,为差异化、精准化执法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精准帮扶,掀起问题整改“攻坚热潮”
“活性炭填充量只有规定标准的一半,吸附效果肯定打折扣!”在某电子企业车间,执法人员一边测量活性炭填充高度,一边向企业负责人指出问题。依据分类名单和台账信息,执法人员对红色和黄色的企业进行走访,针对活性炭使用关键环节,帮助企业深挖细查突出问题。
走访帮扶过程中,企业治气的五类共性问题浮出水面: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使用吸附效率低的蜂窝状活性炭;不少企业存在活性炭更换滞后、转运不及时情况;还有企业因活性炭填充量不足、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不够,导致废气净化效果不佳;更有甚者将废活性炭与其他危废混放,或露天堆放,存在环境风险。
针对发现的严重问题,执法人员当场发放整改通知书,实施“清单化管理、销号式督办”。截至目前,全区403家企业已转运158.141吨废活性炭,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规范性显著提升。
强化宣教,激活企业治污“内生动力”
“原来废活性炭属于危废,随意处置要担法律责任!”某企业负责人在专题培训后恍然大悟。为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执法四队创新宣教模式,分10批次组织企业负责人开展专题会议,推出“2+10”小班制互动培训——每2名执法人员对接10名企业代表,确保沟通“零距离”、答疑“精准化”。
培训中,执法人员不仅详解活性炭使用、更换、转运、贮存的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更结合辖区内“因废活性炭混放被处罚”“未及时更换活性炭导致超标排放”等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清晰阐明违法后果。“以前觉得环保是‘额外负担’,现在明白规范操作既能降风险,也能提效益。”参与培训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主动完善治污措施,从“要我整改”变为“我要整改”。
科技赋能,织密违法查处“天罗地网”
“走航监测显示,鹅兴工业区某区域VOCs浓度异常偏高,立刻排查!”接到走航监测车传来的线索,执法人员迅速行动,对该区域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在某五金制品厂,执法人员发现其烘干工序正全力生产,而配套的废气污染防治设施却“偷懒”未开启,大量废气直排大气。目前,该企业已被依法立案查处,案件正在按程序办理中,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这一精准打击的背后,是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区生态环境分局积极运用走航监测车等专业设备,对辖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进行动态扫描,构建“线索溯源-快速响应-现场固证”的智慧执法流程,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执法精准度和震慑力显著提升。
机制创新,巩固成效迈向“长效治理”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更提炼出宝贵经验,创新形成闭环管理、帮扶整改、智慧监管三大机制:通过“建档分类-精准检查-问题整改-培训提升-科技巡查-违法查处”的完整监管闭环,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既以刚性执法清除“顽疾”,又以柔性宣教提升企业“内功”,推动共建共治;依托科技手段让监管更“聪明”,执法更“锐利”。
下一步,区生态环境分局将继续推进涉气企业活性炭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巩固已有成果,动态更新“一企一档”、开展整改“回头看”、深化科技执法应用、常态化推进宣传培训,以更精准的举措、更扎实的行动,推动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为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