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优化瓯海区小学生研学项目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到的研学内容单调、教育意义未深化等问题,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区研学实践教育中的短板。您提出的优化研学课程体系、提升研学导师素质、完善研学基地建设等建议对推进我区研学旅行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瓯海区教育局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旅游、历史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研学实践基地的创建,积极推动研学实践教育的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线路设计,打造区域研学实践带
着力开发区域本土化的研学精品路线,打造以营地为中心的辐射式线路和主题化串联式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多维联通的研学网络。
(一)开发特色研学路线。利用区域特色,开发塘河博物馆群、泽雅纸山文化等具有瓯海辨识度的串联式研学线路,同时围绕瓯海文化精髓,设计主题式研学线路,如以“桂”醉乡的琦君文化研学线路、以“瓯”荡漾的三垟湿地研学和梅雨潭绿文化研学线路等。
(二)打造区域研学实践带。以瓯海区学生实践学校为核心,整合中共浙南一大旧址、仙岩梅雨潭、极地海洋世界等周边资源,打造瓯海南部研学实践带;以瓯海区学生实践学校潘桥校区这一省级营地为核心,整合瓯海眼镜小镇、梦多多小镇、龙舟基地等周边资源,打造瓯海中部研学实践带;整合琦君故里和纪念馆、寓言文学馆、“四连碓造纸作坊群”国家级文保单位等周边资源,打造瓯海西部研学实践带。
二、创新建设模式,促进多方协同共发展
充分利用区内研学资源,积极推动合作建设模式,促进融合发展,构建研学实践基地建设“瓯海模式”,打造“多方协同,实践育人”的瓯海研学金名片。
(一)构建“学校+基地”教育共同体建设模式。以区学生实践学校为主阵地,与强村公司合作,利用仙岩街道流转的200多亩土地,按照省级劳动实践基地标准打造成区学生实践学校的校外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成后可容纳500余名学生,年接待能力4万人次以上,可为全区3—8年级学生提供每年一次为期一天的集中劳动研学实践活动。
(二)实施优势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充分利用市学生实践学校作为瓯海区学生实践学校潘桥校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瓯海学生搭建更广阔的研学平台;通过与瓯海区域内众多的高校资源及单位合作,遴选了一批适合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教育基地,为瓯海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利用瓯海中心区丰富的公共场馆资源,与区博物馆、区文化馆、区规划馆等公共机构合作,逐步形成公共资源研学旅行网。
(三)架构以“瓯海文化”为核心的“五瓯”课程体系。以校本精品课程、研学案例等评比为抓手,构建了以“瓯海文化”为核心的“五瓯”课程体系。如依托瓯海非遗技艺(如彩石镶嵌、泽雅屏纸)、塘河文化、侨乡历史等特色资源,开发“文化寻根”“生态探秘”“劳动传承”三大主题课程。推动跨领域资源整合,联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开设“智慧农业”实践课,在瓯耕熙园引入无土栽培、物联网管理等现代农技体验。强化研学导师队伍建设,举行了“三师”培训活动,鼓励社会研学基地指导老师参与培训。
为了继续优化瓯海区小学生研学项目,推进区域研学实践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
1.加大对各研学基地内涵建设的指导力度。发挥区学生实践学校的龙头作用,以各研学实践基地现有课程为基础,鼓励各基地挖掘自身特色,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精品研学课程。积极探索校基联动模式,发挥教育者课程开发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学校和基地结对开发校本化研学课程。
2.继续举办劳动研学指导师“三师”(校导师、家导师、社导师)培训活动。提高研学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劳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3.深度挖掘研学资源,丰富学生研学内容。开发基于瓯越文化特色的各类研学资源,形成瓯越资源序列,建构形成融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传播、非遗传承、劳动实践体验等于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专家学者、匠人艺人、研学导师的课程设计与研学有效实施,如开发一系列研学指南、项目索引等载体,充分发挥在地资源的个性化运用,引导学生领悟历史的发展印记与新时代的变迁,并在研学互动过程中展现劳模精神与匠心品质。
4.数字赋能,搭建区域研学共享平台。借助公众号、官网、抖音等方式,创新引入AI赋能研学导引,搭建区域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扩充实践教育的真实场域。
最后,感谢您对瓯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联系人:吕雪影,联系电话:88596058。
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
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