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泽雅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市派驻瓯海各工作单位:
《2025年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5年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按照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落实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聚力市委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全力冲刺“双万”城市等系列要求,坚定扛起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主阵地担当,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杆,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在指标目标安排上,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体现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主阵地担当,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确保顺利收官。
根据区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提出2025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详见附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全市平均持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54件,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8-0.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5%,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含省市医院)达到2.25人,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达到4.8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量、省控以上河流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完成市下达任务,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小于0.008,空气优良率96%。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政策加力”,全力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更大力度提振消费。紧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手机等大宗消费。构筑全域消费格局,打造温瑞塘河商文旅消费融合发展轴、瓯海大道时尚产业消费经济带等6大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发展汽车商圈、区域夜市、品牌首发等消费新业态,创新赛会经济、演艺经济、银发经济、视听经济、宠物经济等多元场景,举办促消费活动50场以上,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二是更大力度争取政策。用好“三库三清单”项目管理等机制,大力争取“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用好专项债置换隐债、土储债等政策,争取“两重”“两新”资金7.3亿元以上、各类要素占全市份额10%以上,力争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盘子。三是更大力度拉动出口。实施新一轮“瓯海制造品牌出海”行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建设跨境电商高质量全业态示范区,持续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重点国际性展会,加速二手车、食品等特色产品出海,联动推进货物贸易升级、服务贸易创新、数字贸易培育。
二、围绕“创新引领”,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优化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围绕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构建企业成长梯度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二是聚力重大孵化载体建设。争取基因药谷东区提前竣工验收,加快蛋白制剂和细胞生长因子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推进海派生命健康科创园建设投用,打造全域医药产业生态圈。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保险试点。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减损+赋能”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撑。培育壮大高质量科技成果库,支持高能级平台实施拨投联动项目。四是开展“五大研究院”成果转化畅通行动。华中院优英光电产值争取超亿元,浙大温研院培育全市首个亿元产值孵化项目,上大温研院加快打造中国骨谷,天大温研院建强全市唯一应急医疗产业链,温碳院搭建日产千支钠离子电池产线。
三、围绕“产业提质”,做强现代产业集群
一是坚持“内培外引、培优育强”。以西部时尚新城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人的一身”时尚产业高地;以中乌产业园建设为带动,加快安防产业集聚发展;以新基建产业园为主阵地,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以数安港为引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全面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二是坚持“项目攻坚、腾笼换鸟”。持续做好“数据得地”工作,合理匹配企业用地需求,将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出让工业用地500亩,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开竣工增资扩产项目50个。探索工业用地全程监管改革,打造厂房二级市场全流程规范、标准地全周期监管、“退二进三”项目全覆盖入库三大应用场景。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探索国有资本投资标准厂房建设,解决小微企业用地用房需求。三是坚持“集聚优势,释放动能”。现代服务业以做强电商直播、汽车销售、建筑总部、国际贸易、现代商贸“五驾马车”为引领,积极招引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打造沿瓯海大道千亿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四、围绕“强城行动”,聚力提升城市能级
一是开展城市板块“强核”行动。安排区级政府投资计划建设项目189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7.0亿元。全面启动“一园十点”精品场景建设,打造公园城市示范样板;推进“一核一轴九片”开发,提速商务楼宇群、科创中心、南湖排涝调蓄等重大项目;加快温州南陆港枢纽、景山未来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释放站西商务区、希尔顿339引领效应,擦亮“娄杉矶”名片。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用地用能指标等政策支持,深化国有资产资源盘活,优化土地供给。二是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家园。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三园共生”西部生态、“十里塘河醉美瓯海”等五大精品风景带,做好大罗山生态环境整治,推进泽雅镇、丽岙街道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提升瓯海生态美丽度、获得感。
五、围绕“共同富裕”,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就业强基行动,持续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强化大学生、残疾人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扶持力度。完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确保竣工安置房5100套、交钥匙2500套。全面打造“善行瓯海”,持续推进慈善五大倍增行动,引导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慈善事业,打造大众慈善、实力慈善、品牌慈善、数字慈善、阳光慈善、人文慈善。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双拥工作,打造“崇军瓯海”工作品牌。二是推进民生实事落地。优化瓯海西部和南部校网布局,建成投用瓯海区特殊教育学校等7个教育项目,加快南湖规划小学等新校园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示范窗口学校建设三年行动,争创省现代化学校10所、省一二级幼儿园10所。深化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快推进村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改革,新建或改造村卫生室3家。完善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体系,进一步深化医育结合工作。三是加强文体惠民供给。持续优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不少于100场送戏下乡活动和12次文化走亲活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提升打造“10分钟健身圈”。
六、围绕“发展融合”,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壮大“开放型经济”。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高端消费品保税仓、公共保税仓等资源优势,做强火腿、咖啡、红酒、轻奢等特色进口品牌,推动全球商品贸易港提质增效。深化“跨境+产业带”融合发展,加快海象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高质量发展鹏盛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强与 TikTok、TEMU等国际性电商平台战略合作,争创跨境电商全链路试点,加快1688选品中心等平台建设。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迭代“七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健全纾难解困“五长协同”机制,加快推动工业项目开竣工审批、餐饮准营准贷“一类事”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力夺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六连优”。三是“深层次”突破重点领域改革。聚力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纵深推进九大专项领域改革,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审批服务等重点改革提质增效,争取落地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等重大试点,努力输出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瓯海范式。
附件:瓯海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