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综合政务 > 计划总结
  • 索 引 号:/2025-80356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计划总结
  • 发布单位:瓯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 成文日期:2025-01-20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瓯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1-20 09:01 访问次数: 来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2024年以来,瓯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对照年初全区“强城行动”部署推进会上的工作要求,高目标牵引、体系化作战、全方位争先,以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赋能城市发展,以增值化改革理念提升行政执法质效,着力推进执法队伍建设,夯实综合执法基层基础,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全力以赴抓环境保障,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以重大活动环境保障为契机,主动承接市容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国家领导人来温调研等重大会议活动环境保障任务,严格按照“八化”标准做优主次干道、重点区域周边环境,持续擦亮洁净城市“新颜值”,高质量保障会议活动顺利召开。一是高标准推进问题整治。高质量完成市区两级环境督办任务,其中完成市级交办整治类环境问题158个,区级下发督办整治类环境问题133处;推进瓯海大道、瓯越大道沿线铁塔整治提升,拆除15座,提升25座,破解“多杠林立”现象。二是高品质开展绿化提升。完成瓯海大道主线及周边节点提升16处,完成宁波路彩化3500平方米,动车站周边高架立体花箱200余米,涉及整治提升面积12045平方米。完成福州路道路绿化、口袋公园等多个节点提升,新(改)建口袋公园7个,瓯海区半塘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全市唯一。三是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在实行精细化市政维护上发扬“工匠精神”,全年完成10座桥梁的“桥头跳车”整治任务,64座“窨井跳车”的整治任务以及9.78公里城市道路起伏不平路段整治,解决市政类投诉问题共计2876余项,维修路面破损超15.7万平方米。

(二)全程提速抓攻坚突破,执法改革稳步蹄疾。坚定深化改革决心,抓住重点纵深突破,攻坚指标晾晒、盯紧验收标准、提升执法质效,有效保障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今年以来,瓯海区“大综合一体化”指标晾晒考核连续两个季度(第二、第三)位居全省第一,道路施工监管“一件事”作为全省100件监管一件事收录省库并全省推广。一是加快执法指挥体系纵向贯通。制定《瓯海区行政执法指挥中心体系实施方案》,完善两级行政指挥中心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建立集数据汇集、指挥协调、督办通报、态势分析等职能于一体的区行政执法指挥中心,镇街层面以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为依托,同步建立镇街行政执法指挥中心,贯通形成区街(镇)一体的行政执法指挥体系。二是促进执法监管横向协同。依托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业务协同。今年以来,部门间发起协查协办48次、案件移送124件、联合会商12次、抄告抄送183次,基本实现监管全覆盖、执法全闭环。三是拓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聚焦县域的执法难点、热点和堵点问题,梳理形成瓯海区100件执法监管“一件事”项目库,重点推进10个专项领域如瓶装燃气、电动自行车等监管“一件事”场景,打造了一批具有瓯海辨识度的改革“硬核”成果。

(三)全面从严抓执法办案,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从执法办案“小切口”入手,围绕保障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多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全面加强执法办案工作,办理仙岩海派建筑渣土倾倒案、温州博扬环境科技公司渣土倾倒案等多个重大案件,为瓯海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促进执法行为规范。严格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行,推进落实“亮码检查”“亮证执法”等新举措,健全简易程序视频全过程记录、超期案件预警提醒和重大行政决策社会评估等机制,有效避免随意执法、案件超期、自由裁量不准等问题。二是突出执法业务提升。利用法制员、执法骨干集训等形式,组织全局学习法律法规、剖析分享案例,共开办各类业务培训、法治讲座30余次,不断提升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开展执法、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持续强化办案能力。深入推进案件办理“三提升”,加强与职能部门、属地镇街的衔接协作,创新推出“首违不罚+轻微减罚+认罚轻处+公益减罚”“4+X”执法模式,提升案件办理质效水平。

(四)全心投入抓惠企利民,执法服务优质有力。深入贯彻“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群众期盼,着力打造执法助企服务加油站、行政处罚执行“云协议”、涉企执法分级分类监管平台等新模式,让执法服务成为连接万家灯火的温暖桥梁。其中,执法助企服务加油站、行政处罚执行“云调解”等做法分别荣获温州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揭榜挂帅现场交流会第1、2名。一是助企服务增值化。注重发挥行政执法服务、教育、引导、规范功能,出台《瓯海区推进执法助企服务“加油站”建设实施方案》,在6个镇街建设执法助企服务加油站,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法治增值服务,实现“寓监管于服务”的预防式综合监管模式。今年以来,各站点累计提供执法服务302次、解决企业问题272起、调处各类涉企纠纷33件。二是行政处罚人性化。首推行政处罚执行“云协议”,探索制定全省首个行政处罚执行协议工作规则,推出行政处罚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减免加处罚款或滞纳金执行协议等方式,全力打造“增值化”执法新生态。目前,全区各执法部门已签订执行协议80份,涉及罚款669万元。三是执法检查科学化。以涉企执法分级分类监管平台为纽带,建立健全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执法活动统筹整合、报备监督信息互通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推进日常监管检查活动磋商整合,探索打造涉企检查活动“发起-执行-监督”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切实减少行政检查扰企现象。今年以来,各执法部门共上报843个执法任务,统筹减少245个,压缩整合近4成执法任务;开展执法检查16792户次,跨部门检查占比63.23%,减少干扰6903户次。

(五)全员聚力抓队伍提能,执法风貌焕然一新。以打造“亲清蓝精灵”清廉品牌为引领,一体推进清廉机关、清廉中队、清廉执法、清廉服务,以廉政高压线筑牢队伍防火线、以清廉效应推动执法效果、服务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一是党建引领唯实惟先。制定印发机关党建工作要点、清廉机关和清廉中队建设任务清单等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清廉建设推动落实机制,压紧压实“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层层压实签订内部责任书32份,构建横向围绕清廉建设重点任务“整体联创”、纵向围绕中心工作“一体联创”的责任落实体系。二是清廉建设稳扎稳打。持续深化“亲清蓝精灵”清廉品牌建设,开展党组书记上“纪律党课”3次、“学党纪党规·筑清廉防线”清廉主题党日等活动10次,覆盖全体党员、基层中队。开展“家属助廉”活动,邀请80余名中层干部家属参与学习廉承诺、共作廉倡议、聆听廉故事、参观廉阵地,切实筑牢家庭防腐墙。三是作风整顿紧抓不懈。组织开展综合执法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执法职责履行、群众诉求处置、执法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八类突出问题攻坚整治。今年以来,精准运用“第一种形态”监督执纪17例。

二、下一步计划

(一)加强精细管理,进一步提升品质瓯海。温州园博会将在2025年年底举行,我局将聚焦提能级、优环境、聚人气、强品质,以“一天也等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力加速、高标高质抓好园博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以一流水准打造“匠心”之作。一是完善机制。持续做深做实“中队、环卫、市政、园林”网格一体化机制,强化“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管理,优化一线作业、一线管理、一线执法的一体快联互动,推动园博园周边“高品质洁美示范街区”提质扩面升级。二是优化服务。持续做好临时性规范疏导点位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全面推广瞿溪、三垟、新桥等地流动摊监管新模式,拓展更多“有温度”的治理措施,全力打造“夜市经济”新样板。三是打造精品。抓实城市公园美化提升,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精心雕琢景观小品,精美展现“科教新区·山水瓯海”生动底色。

(二)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打造“红色铁军”。深入贯彻习近平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组核心作用,重点围绕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融入创建“清廉机关”“清廉中队”,进一步加强模范引领作用。持续做好党纪学习教育后半篇文章,落实好季度风险排查、季度廉政教育、党员模块化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做美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推动组织领导、制度体系、干部队伍全面提升。

(三)加强执法改革,进一步塑造改革品牌。进一步发挥“双牵头”作用,紧紧围绕《温州市提升行政执法质效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聚焦法治领域三个“支撑性改革项目”,持续加强向上对接、向下指导,加大争先创优力度,力争执法改革质效跻身省市前列。进一步精简统筹行政检查计划,深入实施“综合查一次”,推广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推动行政执法检查导向从事后执法向事前预防转变。

(四)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针对重点热点领域,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指引,分门别类制定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简案快办”案件办理细则及标准规范,全力做好行政执法争议的预防与实质性化解。深化普法宣传,积极打造综合执法普法特色品牌,以“典型案例+法条释义”的方式,强化以案说法实效。

(五)加强城市运维,进一步夯实平安根基。加强隐患排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提升城市韧性,精准开展三桥两隧、城市道路巡查防控和安全检测,及时处置地下空洞等隐患问题。聚焦城市内涝、燃气爆燃两大场景,加快完成第一轮城镇燃气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收尾,不断完善城市运行领域预警、反应联动、应急处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