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01/2024-80451
  • 文件编号:温瓯政发〔2024〕147号
  • 主题分类:区政府文件
  • 发布单位:瓯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4-12-30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意见征集:
  • 文件下载:
  • 政策原文:
  • 政策解读:

关于印发温州市瓯海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1-02 09:32 访问次数: 来源:瓯海区府办

各街道办事处、泽雅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市派驻瓯海各工作单位:

《温州市瓯海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瓯海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部署,按照《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文旅产业发〔2022〕123号)精神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我区实际,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打造“全国知名时尚文旅潮城”的发展目标,推动瓯海区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奋力创造新的标志性成果、变革性实践、示范性经验,走出一条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温州人精神、具有瓯海文旅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路径,为全国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创新范例。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统筹推进。高标准落实《瓯海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搭建高质量高效率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文旅体产业和事业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市场主体、社会资本投身文旅融合工作,兴起文旅融合发展新高潮。

——全域谋划,科学布局。深化产城融合,坚持文旅产业融入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布局“一核三带”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即核心区:千亿时尚文旅产业核心区、东部:塘河文旅休闲产业带、中部:亚运新城文体商贸产业带、西部: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带,形成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

——项目为王,引领发展。持续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重大文旅项目及相关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精心推进塘河民办博物馆群、梧田老街等文旅融合标志性品牌,加快建设中国(温州)国际园博会展园、温州乐园三期、云顶草上世界二期等文旅融合重大项目,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地标。

——时尚赋能,彰显优势。依托服装、鞋革、眼镜等瓯海时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时尚最前沿城市魅力,构建时尚文旅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持续推动文旅消费转型扩容升级,打造文旅融合潮城时尚样板。

——百业联动,释放潜能。积极推动“瓯越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特色资源和创新实践,精准锁定细分领域游客群体,深耕“文旅+商业”“文旅+农业”“文旅+体育”等细分领域,发展差异化、品质化的新兴业态,打造文旅融合潮城业态样板。

——引领示范,树立标杆。构建政府—市场良性互动格局,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敢为人先、灵活创新的优势,以机制创新破解文旅融合关键要素的制约,坚持在文旅细分领域深耕品牌、做出特色,走出一条“以小见大”“以小搏大”“无中生有”的县域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可看、可学、可借鉴的文旅融合模式样板。

(三)预期目标

通过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三大跃升”:一是竞争力跃升。以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文旅融合六大攻坚行动,到2026年,实现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次达9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40亿元以上,过夜游客人数呈持续高位增长态势,年均完成文旅项目投资50亿元以上。二是影响力跃升。打造一批极具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受追捧的旅游产品等标志性成果,推动瓯海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成为国内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三是融合力跃升。推动文旅产业与服装、鞋革、眼镜等时尚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培育打造文旅潮品牌,构建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文旅融合潮城时尚样板,为全国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创新范例,带动打造“千亿GDP城区”。

二、空间布局

以融合发展为核心,以产业布局为基础,推动文旅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深化“全域文旅”、迈向“新质文旅”、打响“幸福文旅”,加快构建“一核三带”示范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核”:千亿时尚文旅产业核心区,以温瑞塘河为核心,涵盖传统河居休闲体验板块、博物展馆文化研学板块、文创艺术水乡度假板块、主题公园乐游板块、湿地健康疗养板块、数字文化产业板块,形成“一核六板块”空间布局,打造文化最密集、风格最新潮、示范区核心首位度最凸显的文旅消费板块。

“三带”:一是东部塘河文旅休闲产业带,围绕三垟湿地、塘河沿线景观,贯通塘河沿岸慢行系统,优化旅游公交和水上巴士线路,通过水路、车行道路、慢行步道等交通网,将梧田老街、三垟湿地、民办博物馆群、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温州乐园、时尚智造小镇、胤秀影视城等项目串珠成链。二是中部亚运新城文体商贸产业带,以亚运新城为核心,围绕“一场两馆一龙舟中心”亚运核心区块,串联眼镜小镇、大象城、全球商品贸易港等特色商贸综合体,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时尚设计、演艺经济、商务会展等新模式新产业。三是西部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带,充分发挥西部生态资源优势,以中国(温州)国际园博会展园、十里龙溪等项目建设,提升推动西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园博+研学+休闲”为主导,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康体养生、运动休闲和红色旅游等休闲产品,形成以园博文化、纸山文化、琦君文化、农耕文化、咖啡文化、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西部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带。

三、重点任务

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六大行动”,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实施地域文化赋能行动,夯实文旅融合发展新根基

1.推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深度挖掘纸山文化、塘河文化、绿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用好文化基因解码成果,编纂《瓯海文化记忆》名录,激活本土文化内在活力。利用“瓯居海中”公众号等平台,梳理文脉传承线索,讲述瓯海故事,展现地域文化魅力。强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育,深化“非遗在社区”“瓯越非遗百家坊”等载体活动,推动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彩石镶嵌等一批瓯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区社科联,各镇街)

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依托百姓点单惠民工程、文艺赋美工程等,持续优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提升“瓯海传戏”“瓯图市集”“瓯地文博之夜”等活动的影响力。依托瓯海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推动优秀文化产品与旅游服务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

3.拓展公共文化新空间。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乡村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打造乡愁记忆馆、文化庭院、艺术街巷等特色文化空间,推进瓯海城市岛屿、区非遗馆、特色邻里书房等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共享与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运营,建成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成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和“网红”打卡点,打造一批互动性强、体验感好、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服务空间。(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

(二)深入实施重大项目领航行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4.树立文旅项目新标杆。谋实抓好一批示范带动强、产出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文旅项目。聚焦“园博时代”,高规格打造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推进泽雅龙溪旅游度假区、浙南汽车未来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温州乐园三期、拓高乐体育娱乐综合体项目等建成开放;加速云顶草上世界二期、红事会主题婚宴酒店、瓯海城市岛屿、寓言文化融空间等项目开工;积极谋划推进肯恩国际科创社区、十里龙溪、温州动物园等项目落地,打造近悦远来的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实现瓯海文旅全域突破、多点开花。(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发改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西部生态新城建设中心、市高教新区建设中心、瓯海旅投集团、瓯海新城建设集团,各镇街)

5.提升旅游发展能级。有序推动景区的文旅领域设备更新,提升泽雅景区、仙岩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推进中国寓言文学馆、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的运营能力升级。精心打造“文艺塘河之旅”“千年纸山之旅”“研学体验之旅”“龙舟文化之旅”四大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瓯海旅投集团,各镇街)

6.推进服务配套体系更新。围绕瓯海全域建设“快进慢游”系统,优化功能配套、环境提升、交通游线、游览方式等环节。密织交旅融合交通网络,加快瓯越大道二期建设,完善“一纵一横”城市快速路体系,加快实施云顶草上世界通景道路、梧田老街周边道路改造提升等,提升旅游交通便捷度;优化塘河沿线运动休闲步道,完善森林古道、登山健身步道、自行车绿道等,构建慢行道路系统网络;加快水上公交线路的建设,构建水上游览通行网络。加快构建全域旅游集散接驳,完善游客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旅游驿站、旅游厕所的建设提升,满足游客出行需求。(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广旅体局、瓯海中心区建设中心、区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温州高铁新城建设中心,各镇街)

(三)深入实施时尚消费升级行动,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新潮流

7.培育文旅时尚消费集群。借助温州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温州西部时尚城”的契机,坚持时尚智造与时尚消费双轮驱动,推动文旅产业与服装、鞋革、眼镜等时尚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培育打造文旅潮品牌,构建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强化时尚创意赋能文旅消费的驱动力,推进眼镜设计、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业的发展,推动创意设计相关产品融入景区、商圈,打造时尚智造小镇工厂店、眼镜小镇购物一条街、大象城中国男装定制产业基地等文旅时尚消费街区。时尚智造小镇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时尚文旅企业争创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经信局、市高教新区发展中心,各镇街、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8.构建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夜游、夜食、夜秀、夜市、夜(运)动、夜读”等夜间消费场景产品供给。扶持“水韵梧田”“浪漫云顶”“芬妮特恩灯光秀”等夜间文旅项目,不断放大万象城、银泰城等夜商圈、夜市集的吸引力,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响“越夜越瓯海”的夜间文旅消费品牌。(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商务局、区住建局,各镇街)

9.擦亮瓯海美学消费品牌。依托城市空间,在“吃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链不同维度上产生新形态、新引力,植入美学基因、潮流元素,打造一批有内涵、叫得响、可持续的爆款活动、爆款业态、爆款产品,全面构建“旅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旅游”的旅游场景,以美学旅游构筑消费强磁场。充分发挥“青灯市集”IP效应和青灯美学产业园集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方生活美学集群。培育“域见梧田”“杨梅市集”等特色市集,力争每年开展文旅市集50场以上。深化文化挖掘和形象元素提炼,鼓励开发利用在地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推出一批有故事、有记忆、有颜值的“瓯味好礼”。创新民宿业态模式,鼓励民宿持续发展,培育“纸山宿集”高端品牌,到2026年创成等级民宿10家以上。(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

(四)深入实施业态联动提升行动,激活文旅融合发展新潜能

10.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促进计划。优化农旅产业融合,推动芬妮特恩森林农场等项目发展,打造水碓坑村“乡村咖啡”、北林垟“低空滑翔伞”、大罗山“网红民宿”等一批乡村振兴标志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创新乡村旅游市场化机制,引进市场化团队加入乡村文旅运营,推进水碓坑村整村运营项目建设。丰富乡村文旅业态,培育一批乡村文旅融合重点村,到2026年累计创成75个景区村,3个以上金3A景区村。(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11.推动“文旅+体育”融合发展促进计划。深化传统文化与群众体育的融合,积极承办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打响“中国龙舟看温州,温州龙舟看瓯海”城市品牌。发展龙舟体验、皮划艇和桨板等水上运动,配套露营、咖啡、研学等衍生产业,全面激发文体融合发展活力。串联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瞿源村水上休闲基地、三垟湿地水上运动中心等点位,推出体育精品旅游体验线路。加快华东首家拓高乐体育娱乐综合体建设,为文旅体融合注入新潮元素,打造融体育游戏、科技、餐饮于一体的文体娱乐新地标。(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瓯海中心区建设中心、瓯海旅投集团,各镇街)

12.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计划。推动“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引导文旅产业与瓯海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构建“文旅+”综合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文旅+时尚产业”“文旅+演艺经济”“文旅+大健康”等领域跨界融合。全面释放文旅产业赋能工商业的“乘数效应”,三大特色小镇创成3A级景区,带动瓯海时尚智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胤秀文化(温州)影视城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加大演唱会、音乐节的招引力度,发展旅游演艺经济。结合周边优质自然生态资源,围绕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雄溪科研创新基地、郭溪观火熊类养殖基地等,推出生命健康主题的中医药基地旅游、康养文旅产品和服务。(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局,各镇街)

(五)深入实施推介交流开放行动,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

13.打造青年潮流聚集地。聚焦Z世代青年消费打卡、文化体验、活动休闲需求,大力发展研学、露营、低空文旅、机车骑行、UTV全地形穿越等文旅潮玩业态,持续推出大麓青年音乐节、安野四季等年轻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吸引物。支持景区景点创意创新,植入休闲度假游、主题品质游等热点,拓展KAKA青年社区、数字游民公社等潮空间,打造潮乐、潮玩、潮人集结地和“Z世代”网红打卡目的地,实现“网红”变“长红”,“流量”变“留量”。(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瓯海旅投集团,各镇街)

14.扩大国内协作推介。深入开展“瓯遇浙里”品牌推介计划,加强与长三角、杭温高铁沿线城市 、浙南闽北赣东中心城市的协作。密切联动OTA平台,全面展示瓯海文旅产品,提升瓯海文旅在高铁沿线客源市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瓯海旅游。(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1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大会、亚运龙舟运动交流中心、肯恩大学、全球商品贸易港等平台,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优秀文旅产业走出去、优质文旅项目引进来。开展青灯市集、龙舟联赛等文旅品牌活动,参与戏曲出访、非遗展示等文化交流,进一步讲好瓯海故事,推动文化作品、文旅产品走向国际,实现国际游客量大幅增长,旅游市场从“国内旅游”向“接轨世界”拓展。(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侨联、区台联,各镇街)

(六)深入实施文旅市场提质行动,营造文旅融合发展新环境

16.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竞争有序的文旅市场发展体系,推动文旅产业业态不断创新升级。加强文旅市场主体培育,深耕“地瓜经济”,依托民营经济、民间资本和民间人才,连接在外华侨、世界瓯海人、瓯商回归力量,吸引头部文旅企业来瓯投资,支持本土文旅企业融合发展。发挥温瑞塘河商文旅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搭建合作平台、畅通沟通渠道、联合宣传营销,共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市场化取向,探索实施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商务局、区工商联、区侨联、瓯海旅投集团,各镇街)

17.全面深化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强化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落地应用,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供给。依托中国(温州)数安港等优势资源,将数字技术贯穿文化资源采集、加工、交易、转化、应用全过程,培育胤秀文化(温州)影视城AI微短剧等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产业。加快全域数字文旅场景建设与应用,完善“文物安全体检”系统功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推进景区、文博场馆智慧改造提升,实现景区管理、游客服务、营销运营三大业务板块集成化管理,创成一批智慧景区和智慧场馆。(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区数安港管理服务中心,各镇街)

18.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旅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推进文化旅游标准体系建设。优化文旅产业项目、文旅许可事项行政审批流程,建立健全文旅综合管理机制。加大对文旅市场乱象的治理,通过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畅通投诉渠道,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为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夯实文旅安全生产基础,健全完善应急快反机制,加强新兴文旅场所项目的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各镇街)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区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各镇街、部门协同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细化指标任务,加快推进实施,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做到“全区一盘棋”。

(二)强化要素保障。用好文旅领域政策、超长期特别国债保障持续投入,不断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统筹省市文化产业基金和文旅产业奖补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有效投资。搭建本土优质文旅企业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文化和旅游金融产品,精准提供金融服务。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依法保障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景公路土地供给,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三)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健全文旅相关行业专业人才体系,加大文艺名家、非遗工匠、大师工作室、文旅创意团队的引进力度,鼓励文旅人才设立留瓯工作室。强化校地合作,联动在瓯高校共同开展文旅专业人才培养。

(四)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统筹新媒体

传播平台和渠道,打造示范区建设传播矩阵,持续开展“文旅融合看瓯海”系列报道,做好经验总结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不断扩大瓯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附件:附件1:温州市瓯海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大文旅项目一览表(在建类及前期类).pdf

          附件2:温州市瓯海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布局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