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瓯海区卫健局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和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创建为抓手,努力走好“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路径,获市级以上荣誉7项,承接省级以上试点2项,5项工作经验在省市级会议交流发言,成功入选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健康浙江考核跃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十四。
一、2024年亮点工作
(一)健康瓯海建设稳步推进。考核培优方面,健康浙江考核连续五年优秀,并获得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表彰通报。充分发挥健康浙江行动工作交流会效应,积极打造健康瓯海行动示范样板,入选健康温州优秀案例3个。国家健康办、全国爱卫办、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人民网人民健康政策研究部、省健康中心等负责人来瓯专题调研,杭州、金华、湖北孝感等多地前来参观学习。与省健康中心开展党建结对活动,受邀参加“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省县镇共建健康浙江成果路演活动。爱卫创卫方面,广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连续七年开展美丽瓯海全域行动,联动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强化以灭蚊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全面落实登革热防控,有效处置输入疫情。开展全省首个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活动,联合区侨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单位开展百名博士送健康进基层系列活动5场。
(二)医疗服务体系建强建优。一是推进“医疗强基”建设。顺利投用仙岩、三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以及郭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大楼、梧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仙岩急救站,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4家,政府办村级医疗机构占比持续提升。二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创新打造“城市社区+智慧健康站”的城区医疗模式和“固定医院+流动巡诊车”的农村医疗模式,成为全市唯一增补入选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县(市、区),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赴瓯海专题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国家卫健委2023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通报表扬,创成省社区医院4家、市二乙水平社区医院2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达标率100%,推荐标准达标率80%。深化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区开放周末、夜间、节假日等无休门诊356个,相关经验在全市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区公共场所新增AED配置250台,突发应急救护能力得到加强。三是加强中医服务能力。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建成旗舰中医馆2家、中医阁10家,完成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浙江省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培养基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中医馆、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康复服务全覆盖。出台《瓯海区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瓯海区基层中医师承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三)瓯有善育品牌走深走实。构建“1+18”托育政策体系,率全市之先出台家庭托育券、保育人员岗位补贴政策。目前全区托位数达4677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67,托位最高使用率73.76%;建成“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8家,建成全省首家医教融合的示范型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推出“萌宝成长营”等“五个营”技能提升课程20期;全区共设置母婴室66家,四星级以上母婴室占比超过80%。普惠型托育养老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顺利通过省共富办评审验收,获“浙家共富”优秀案例,并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最佳案例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先后2次在全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孕生养”全链条生育服务体系相关经验获得市领导批示肯定。
(四)持续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一是推进医养结合纵深发展。出台《瓯海区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提质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全市率先突破医办养补助政策,给予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养老床位建设补助1万元/张。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医康养中心”,打造“一院四床”新模式,共开设20张养老床位。二是助推老龄健康试点建设。积极助力温州市全国老龄健康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开展山根社区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指导金蟾社区做好全省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提前完成全省老年健康五大专项行动,共为1.2万名老年人开展筛查,推广中老年人群预防接种健康处方。强化老年健康科技支撑体系,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人民医院携手合作探索试行“虚拟老年医院”信息化平台。三是推动安宁疗护服务提升。区中西医顺利建成省级安宁疗护标准病区,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列入全省首批、全市唯一居家安宁疗护实践培育基地;2024年全区安宁疗护机构增至12家,服务覆盖率达85.7%,安宁疗护床位增至39张,服务人数达63人,同比增长253%。
(五)创新深化卫生健康改革。一是推深做实医联体建设。积极与7家省市医院开展医疗合作,开设专家门诊20个,开展住院协作5家、科室合作共建10个。不断提升临床检验业务能力,新增检验设备11台、检验项目200余项,临床医学检测17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优化心电中心业务机制,新增动态心电图远程诊断业务,共完成心电远程诊断48708例。启动共享中药房建设,全区各中药房陆续纳入区域共享中药房,中药品种从300余种增至600余种,实行“统一质控、统一审方、统一配送”新模式。二是加快医疗信息化改革。深入开展5G无线专网的基层医疗机构护心“网”项目,入围国家工信部、卫健委“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试点,已接入基层医疗机构8家;领全市之先试点建设区域医保基金自控系统,在全区上线运行,并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推进医保刷脸就医场景应用,已在全区9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上线;深入推动接种门诊后补式疫苗冷库迭代升级,智能冷库建设覆盖率达70%,创成温州市首家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了疫苗接种信息可视化、冷链管理自动化、存储种一体化、疫苗出库精准化、疫苗核验准确化和留观智能化。三是数字化赋能安全生产。立足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区卫健系统“1+N”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坚持“全域化+二维码”,集成巡查、检查、督办、整改等“N项”应用,整合形成“一平台多张表”管理模式,形成“网格有专人、监管可落实、数据能公开、倒查好溯源”的信息化管理局面,相关经验在市“平安医院”建设现场会上做交流发言。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推进健康瓯海建设。积极推进“健康融万策”,大力培育健康瓯海行动示范样板,全面完成健康浙江考核任务,力争蝉联优秀。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强化以灭蚊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有效落实登革热防控。深化推进健康区建设,打造健康细胞建设特色亮点,积极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谋划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建设,继续推进瓯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工程。新建梧田120急救站,联合市急救中心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加快推进村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改革,新建或改造村卫生室3家,持续提高政府办村卫生室比例,实现政府办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数字心电仪全覆盖。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区三医“二甲”创建和区第二人民医院挂牌命名为契机,全力建设高水平区级龙头医院。贯彻落实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全科医学、麻醉、影像、重症医学、急诊、儿科、精神科等专科建设。继续强化一院一站一专科创建,以智慧健康站、巡回诊疗点规范运行以及专病特色科室发展为载体,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是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争创市级旗舰中医馆2个、中医阁4家,推进区中西结合医院中医名医馆建设,争取2025年内开馆接诊。着力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培育,引导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打造特色专科。启动首批基层中医师承培养工作,遴选30名人员委托浙江省中医药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和考核,确定15名以上指导老师完成师承备案。
(三)强化公卫服务能力。一是巩固医防融合试点成果。不断深入工作体系、防控业务、平台信息、监督监管、医防资源及人才培养等“六大融合”。加强医疗单位和区疾控中心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风险人群管控等应对处置措施中的协同配合,努力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二是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扎实筑牢部门协同、多点触发、反应迅速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合理布局监测点和哨点医院,提升多病原体综合监测系统运行能力。三是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效能。高效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完善实训基地运用、建立职业卫生行业标杆企业试点、探索职业卫生宣传自动触发提醒模式。加强卫生健康领域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法制稽查层级整改长效机制。
(四)完善全龄友好服务。均衡发展方面,以建设育儿友好城区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按政策生育的配套制度体系,落实一次性生育补贴、育儿补贴、家庭托育券等发放工作,推动母婴室提质培优工程,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育儿友好方面,进一步巩固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规范部门职责,完善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体系,健全长效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机制;以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基本框架,进一步深化医育结合工作。老龄友好方面,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全方位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底,全区医养结合机构达8家,区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至少开设1张安宁疗护床位,全区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全覆盖。
(五)纵深推进卫健改革。持续推进5G无线专网的基层医疗机构护心“网”项目,实现心电远程诊断与医疗巡回车相结合,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心电诊断等新技术,争取通过国家工信部、卫健委试点验收;加强云中医、共享中药房系统建设,实现中药处方流转、统一配药、代煎和物流配送等功能,推动区域中药房管理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同质化;推进区域慢病健康管理系统(慢病智管)应用建设,尽快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开展“双百强医”人才提升工程行动,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持续优化职称评审推荐等工作,继续对紧缺岗位和长期扎根一线岗位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到2025年招引120名左右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20名左右,引培硕博研究生、学科带头人、紧缺专业技术骨干等人才10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