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综合政务 > 计划总结
  •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28/2025-79300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计划总结
  • 发布单位:瓯海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 成文日期:2025-01-10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瓯海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1-10 11:15 访问次数: 来源: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先锋龙舟 领航破浪”的奋进姿态,全面提速体育强区建设,体育事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今年以来,举办了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游泳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10场,时隔八年再次举办瓯海区第七届运动会,积极向上争取体育经费1024.2万元,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运行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瓯海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一、2024年亮点工作

(一)着力抓群众体育促体育共富新场景

一是推动全民健身举措落实。贯彻落实《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高质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群众体育扶持补助办法》《温州市促进民间划龙舟活动有序开展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举措,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年度投入达1600余万元,增加学校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51家,安全圆满完成端午龙舟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基层体育场地建设。持续推进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新建篮球场、足球场、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36个,全年预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2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平方米。进一步强化“百姓健身房”的党建功能、文化功能、数字化功能,全年新增百姓健身房6家,累计建成57家,健身次数超过10万人次。三是办好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中国·温州乡村龙舟超级联赛、浙江省第十三届幼儿足球表演大赛、瓯海区第七届运动会等群体赛事活动共计百余场、2万人次参与。其中,区七运会作为我区历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人数最多的体育盛会,共有来自13个镇街、8大机关系统、9家企业的30只代表队,5316名运动员参与14个大项393个小项的比赛,充分彰显“全民体育全民乐”的办赛理念。

(二)着力抓竞技体育促奋斗精神汇聚

一是青少年省级以上大赛多次拿奖捧冠。亚洲赛事喜拿多枚奖牌,林雅茜在2024年亚洲射击锦标赛女子10米气手枪青年组个人第三名,在亚洲少年攀岩锦标赛上,瓯海区籍运动员获得4个亚军、2个季军。此外,多名运动员代表温州市参加国家、省级锦标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30多枚金牌,其中白轩朴在2024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攀岩资格赛中,以资格赛预赛和决赛双第一的成绩,成功获得该项目参赛资格。二是市级青少年常规比赛再创佳绩。瓯海区代表队全面参与了38个大项下的300多个小项角逐,共有超过1200名运动员代表瓯海区出征,斩获了150余枚金牌。特别是在攀岩、摔跤、男子丙组足球等项目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誉,成功刷新我区在市级常规赛上的历史最佳记录。此外,向上级单位输送了55名杰出的体育优秀人才,获得多个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体育竞技成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丰收。

(三)着力抓体育产业促经济稳进提质

一是高标准开展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创建。根据省级文件要求,上报娄桥街道作为第七批浙江省运动休闲乡镇创建单位。娄桥街道作为杭州亚运会龙舟赛事场馆所在地,累计投资二十余亿元,相继建成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瓯海奥体中心等大型场馆,已达到创建要求。目前,相关创建材料已经提交省体育局审核,创建成功后将一次性下达500万元资金补助。二是高效率推进“环浙步道”建设。完成建设并投入“环浙步道”41.8公里,其中25公里为浙江省“七优享”建设项目,剩余68.3公里“环浙步道”市级环线瓯海路段力争年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投入开放,届时将实现38.259公里省级主线串联,完成141公里市级线路道路信息采集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三是高要求开展体育类项目监管。按照“应纳尽纳,全面纳管”原则,全区通过“浙里体培”平台浙里办政务等渠道,共审批35家单位,助推“双减”政策在体育领域落地见效。审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证26家,6月组织召开瓯海区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场所安全管理和救生员救护培训会议,7-9月份持续开展了全区所有高危场所集中监督检查,其中,发现问题2家,要求及时整改2家。

(四)着力抓亚运场馆的高质量利用开放

一是举办品牌赛事。坚持“赛”“会”引流,谋划系列国家级赛事、群众性活动,全面提振人气,提升瓯海龙舟品牌影响力和外溢效应。今年以来,举办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暨U系列龙舟赛、中国·温州乡村龙舟超级联赛、浙江省国际龙舟公开赛等一系列赛事,其中龙舟“村超”赛事吸引全国76支队伍约1000名龙舟运动员参赛,人民日报、CCTV5体育新闻、央视频重磅报道,继亚运过后,瓯海龙舟影响力和外溢效应再一次得到了大幅提升。二是开发体教研项目。以原亚运赛场一号码头为基点打造龙舟研学基地与水上训练阵地,提供龙舟、皮划艇、桨板等专业培训,推动集聚高质量水上运动项目、高净值水上运动人群、高标准水上运动产业。龙舟体验研学项目自四月份开放以来,共吸引全市90余批约千余名青少年参加体验。三是推动文旅体融合。在赛场二号码头引入摩托艇、卡丁船、双体观光船等特色项目,开放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吸引市民参观打卡,改造龙舟中心南岸成为“亲水”公共绿地,周末“帐篷经济”火热出圈。今年以来,南岸搭帐篷、看比赛、观光人数约20万人次,同步带动中庚漫游天地、银泰百货(温州大西洋店)、中国眼镜小镇等持续升温。

(五)着力抓党的建设促体育事业发展

一是以党建工作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之以恒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体育强国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谱写瓯海体育现代化发展新篇章。二是以巡察工作为抓手,加强作风建设。全力抓好巡察整改,按照巡察整改“六见”要求,制定《中共温州市瓯海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关于区委第四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报告》。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照27个问题,逐项制定53条整改措施。三是以落实主体责任为内容,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认真落实谈心提醒制度。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是可建设大型体育设施的场地面积逐渐枯竭。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面临挑战,体育场地总面积达标缺口将逐年增加,特别是标准足球场地缺乏,选址逐年困难在增加。如全区人均足球场地面积缺口约5万平方米,目前13个镇街逐一排摸下来并无条件相对成型的可建设场地,需要区委区政府重视谋划建设标准足球场地。

二是部门、镇街、协会之间联动不足。文化、旅游和体育资源整合度还不高,比如引入大型赛事时与文旅、商业对接渠道不顺畅,难以形成深度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体验。与镇街的谋划、资源共享方面沟通不充分,对体育协会驾驭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竞技水平难提升的压力。一是缺乏人才引进政策,教育部门的特长招生未实施,人才输送难度增加,虚拟少体校出成绩难;二是竞技布局经费减少,投入力度持续减弱,竞技水平难以提高。

三、2025年重点工作

我中心将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关体育的重大决策,编制“十五五”规划,主动向上对接,最大限度争取资金要素等资源,持续发力赛事经济,以积极奋进的姿态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2025年将重点谋划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培育品牌赛事。围绕打造“赛事之城”,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的目标,充分发挥好龙舟中心、奥体中心等大型场馆的阵地作用,打造体育赛事聚集中心。积极与国家、省、市等体育部门对接,每年计划举办2场以上国家级、省级以上专业赛事落户瓯海,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收入。争取举办第二届龙舟村超赛事,争取品牌赛事“零”突破。

(二)全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化、标准化供给。着力把握群众需求,落实省、市民生实事场地建设任务,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提升打造“10分钟健身圈”。以全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为抓手,经常性开展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年举办活动不少于20场,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10场以上,促进体卫融合发展,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健身健康活动。

(三)全力打造世界龙舟名城。遵循“保护与传承并举、提升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做好端午期间民间划龙舟管理工作。加快发展竞技龙舟,组织和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竞技龙舟活动。以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为阵地,举办各类龙舟赛事,配合市局创建“世界龙舟名城”,持续打响“看龙舟、到温州”城市IP,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瓯海新篇章”贡献体育力量。

(四)全力做好市运会参赛工作。进一步精心谋划,做好各项目参赛人才储备,抓好备战训练工作;深化改革,重视各级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加强和规范基地学校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持续深化,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夯实我区青少年儿童业训基础,争取在市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圆满完成我区参加十八届市运会任务。

(五)切实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方面。持续加强中心系统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强化“三支队伍”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续写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先行市中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