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传真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现身瓯海

发布日期:2024-10-30 15:56 访问次数: 来源:区生态环境分局

近日,随着瓯海区全域生物多样性第一期调查工作接近尾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专家团队通过红外监测相机数据采集,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的影像资料,这是瓯海地区首次记录到这种野生动物的野外活动影像。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鳞甲目鲮鲤科哺乳动物,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穿山甲。但由于人为干扰以及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中华穿山甲成为了我国受威胁最严重的物种之一,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同时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价值。

中华穿山甲体型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较长,没有牙齿,舌头灵活发达,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与体轴平行,鳞片棕褐色,鳞片之间杂有硬毛。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热带森林、针叶林、阔叶林、竹林、草地和农田地区。善于挖掘洞穴,能爬树,通常无固定住所,选择的洞穴往往位于土层松软、相对湿润、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

拍摄到的中华穿山甲活动生境

同时,中华穿山甲还是一种特化物种,视觉能力相对较弱,但嗅觉却异常灵敏,为夜行性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食性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分化,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其独特的能力使得穿山甲能够轻松发现蚁巢,对穴居于地下深处的白蚁具有决定性的种群控制能力,常常被誉为“森林卫士”。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平均一只成年穿山甲,一顿可以吃掉重约500克的白蚁,保护至少150亩的山林不会受到白蚁的破坏。

近年来,瓯海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7年开展美丽瓯海全域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瓯海区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活动,得益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对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当地民众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此次除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外,还发现了豹猫、毛冠鹿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温州市物种多样性现状评估与动态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