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军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区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对标区委区政府加快建设“五地五区”、奋力开启“十大新局”建设的中心任务,紧扣区委“勇争先、强执行、开新局”主题主线,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级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居省市前列,首创瓯海区《退役军人公约》等经验做法被省部级以上媒体刊发9次,区局1名同志获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一次、2名同志获省厅表彰一次。
一、2021年亮点工作
(一)坚持三大引领,思政教育走深走实。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明方向。把全区3034名退役军人党员建档入册,建立退役军人常态化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全年通过在全区退役军人系统开展“学党史·悟初心”“学党史·忆先烈”“学党史·追足迹”“学党史·办实事”等四个系列活动开展80余次,用正确理论、正面思想、正能量凝聚全区退役军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榜样引领强示范。为全区25名退役军人立功受奖送喜报工作营造崇军氛围,在三级服务中心(站)设立立功人员功勋墙,引领广大退役军人建新功。邀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周跃南、参战老兵进部队、进退役军人服务站讲述红色战斗故事,以亲身经历树起榜样力量,引导广大退役军人永葆军人本色、始终成为党执政的先锋力量。三是坚持法制引领守稳定。率全市之先13个镇街服务站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联络室相继挂牌成立,开通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主动与区矛调中心对接,建立专人接访、信访代跑、闭环管理等机制,共处理市督办件8件,接待来访21批次32人,主动下访15余次,化解矛盾5件。现有区、街道二级网评员队伍16人,牢牢掌控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完成了党委政府要求的“省内不去、省外不聚、网上不炒”的工作目标,是全市涉军群体最稳定县市区之一。
(二)紧抓三大提升,优待褒扬出新出彩。一是提升基层基础建设。开展“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选优1057名轮值站长,各镇街服务站积极开展各类尊崇活动60多起,向全社会营造尊重退役军人、尊崇军人职业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区120个镇街(村、社)服务站创建高分通过部省级考核验收,创建工作居全市前列。打造渔潭村的红色服务站,传承浙南火种。建立1+13+N志愿服务架构模式,即成立1支区级大队、13支镇街分队、N支村(社区)小队,着力打造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主阵地,开展活动50余次,向社会公众展示退役军人忠诚担当、崇尚荣誉、敢打必胜的优秀品质。二是提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继续加强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和退出六大服务能力提升;瓯海区退役军人困难援助“一点通”被省厅纳入第二批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对“低保、低边、特困的退役军人”因生活、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陷入困境,通过一次申请、集成服务、一次办结,提升帮扶援助工作效能,及时送去党委政府对退役军人的关爱。三是提升退役军人满意度。主动为全区700余名优抚对象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对75名优抚对象提供困难帮扶,对15名居住环境差退役军人率先完成适老化改造;联合区人民医院开展“老兵暮年,天使护航”活动,接待义诊720人次,发放双拥医疗箱700余个;与13个镇街签订责任书完善零散烈士墓管理,向全社会弘扬尊崇烈士的正能量。
(三)加强三大举措,就业安置先人一步。一是移交安置保质保量。持续推行阳光安置,高质量完成21名转业军官、退役士安置工作,达到转业干部100%进行政编制和转业士官100%进公益一类事业编制的双百目标;同时定向招录5名优秀大学生退役士兵进事业单位,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实现“部队、地方、退役军人”三方满意。二是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十百千万”提质升级。全年已为523名退役士兵开展技能培训,提升退役军人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与生产技能。组织全区118名村社兵支书、兵委员开展为期2天业务培训,培育退役军人成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带头人”。三是就业扶持精准助力。精准掌握退役军人的就业数据,针对未就业的178名退役军人,借助市局永不落幕的招聘信息,根据个人信息的匹配度推送合适的岗位,针对创业的退役军人,推送优惠政策信息及有关行业的资讯,做到精准服务,实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退役军人也不能掉队。
(四)注重三个融入,双拥工作新篇迭出。一是部门联动融入双拥创建。升级政府部门联动机制,退役军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我为退役军人办一件实事”活动,目前已征实事活动23个,擦亮瓯海拥军的品牌;同时率全市之先开展全区拥军支前队伍培训,提升双拥服务效能。二是场景营造融入双拥创建。在牛山双拥文化公园创建基础上,持续扩大双拥宣传阵地建设,打造娄桥秀屿山双拥宣传长廊、瞿溪埭头村双拥广场、郭溪中心路双拥宣传元素等,让拥军爱民更加入心。动态更新双拥联盟商家,建立双拥共建示范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启社会化拥军优抚新模式。目前,联盟内共有9个双拥共建点、198家双拥共建单位。三是军地互动融入双拥创建。发挥驻瓯部队资源优势,利用军营开放日,组织干部群众、在校学生等参观学习;积极开展军地三服务活动,通过每季度军地互办实事会商会,及时解决驻瓯部队在训练、起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得到驻地部队官兵好评。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虽然目前全区退役军人群体总体稳定,全年未发生进京集访事件、未发生个人极端行为、未发生影响恶劣的负面舆论炒作。但由于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国家层面涉及退役军人政策法规在密集出台中,部分退役军人心理预期过高,盲目攀比的心态比较突出,稳定基础仍然脆弱。
(二)村社退役军人服务站活动经费保障难以落实,虽然有上级“五有”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标准,导致部分村社退役军人服务站经费落实不到位,尊崇活动难以开展。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一)聚焦退役军人“十四五”规划落地,打造退役军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一是加强对退役军人思想教育。依托镇街村居退役军人服务站,常态化抓退役军人思想教育工作,把每位退役军人紧紧凝聚到党的旗帜下,自觉做到心有所属、言有所规、行有所守,永葆听党指挥的军人本色。二是引导退役军人发挥示范引领。发挥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作用,激励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参加平安创建、疫情防控等社会治理活动,向全社会展示退役军人忠诚担当、崇尚荣誉、敢打必胜的优秀品质,成为瓯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强化权益保障。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等易被串联的人员的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力度,做到解决问题与解开思想疙瘩两不误,强化属地镇街的稳控责任,落实敏感时期人防技防措施,加强与政法、公安、信访、网信等部门密切沟通,确保重点敏感时期涉军人员“不出事”“不惹事”。
(二)聚焦双拥创建,营造服务部队新作风。一是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开展拥军慰问,建立驻瓯部队联系制度,着力解决好驻瓯部队实际困难,通过“三服务”活动,召开军地会商会,制定军地互办清单,优化军地服务,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练兵备战。二是建强拥军支前队伍。健全完善军地拥军支前协调机制,开展全区拥军支前队伍培训,提升服务备战效能,深化军地协调机制,提高拥军支前队伍的能力水平,真正达到招之能战、战之能胜。三是浓厚军地双拥氛围。深化双拥共建,通过建立“八一”光荣榜和立功送喜报等双拥共建活动,加大区武警中队等双拥共建点、双拥文化主题公园、双拥联盟建设力度,打造具有瓯海辨识度的瓯海品牌,营造军人是全社会最尊崇职业的浓厚氛围。
(三)聚焦数字化改革,谋划优待服务新思路。一是数字赋能夯实服务基础。以退役军人基本情况数据库为支撑,继续探索创新服务场景,收集退役军人入伍、退役、安置、就业、优抚和退出等各方面数据,以小场景为切入点,为精准帮扶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二是创新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树立“一切为了退役军人、为了一切退役军人、为了退役军人的一切”工作理念,构建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为骨干的三级服务网络,打造“全程代办+全城通办+一件事联办”服务模式,在平时的走访慰问中不断更新和收集需求数据,达到全面排摸,提前介入。三是扩宽途径化解后顾之忧。借助高校资源集中的优势,打造就业创业数据库,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精准定位,激励退役军人在共同富裕当好排头兵。
四、对区委、区政府意见建议。
目前我区已实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五有”和全覆盖,但镇街(村、社)服务站具体经费保障标准和保障经费未落地,建议出台各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经费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