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进入加速推进期,老年人口抚养比提升,赡养压力大。养老需求多样化与养老产业发展缓慢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的背景下,要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养老产业与多产业融合,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并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养老模式。
一、瓯海区人口老龄化情况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进入加速推进期
据2020年人口普查,瓯海区60岁及以上人口11.48万人,占比11.92%,65岁及以上人口7.86万人,占比8.16%,已经明显进入老龄化社会[1]。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全区总人口负增长3.37%,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增长74.60%,8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增长66.67%,老年人数整体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见表1)。
表1 2010-2020年瓯海区老年人口数
单位:人,% | |||
年龄 | 2020年 | 2010年 | 增长率 |
合计 | 963238 | 996870 | -3.37 |
60岁及以上 | 114780 | 65740 | 74.6 |
80岁及以上 | 15498 | 9299 | 66.66 |
(二)老年人口抚养比提升,赡养压力大
2020年,瓯海区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6万人,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76.88万人,老年人口抚养比[2]由2010年的5.04%上升为10.23%。从户籍人口看,2020年60岁以上的人口9.59万人,已占总户籍人口的20.5%。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重。
二、养老产业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瓯海区投入24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机构建设,投资量居全省前列,新增养老场所面积15.6万平方米,是“十二五”的5倍,实现新建小区养老设施全覆盖。目前瓯海建成14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在121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设各项养老服务,已初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但由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与当前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还是很大差距。
(一)基础设施薄弱。养老机构及其护理型床位的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主体的规模和能级不够,全区养老服务企业占比偏低。现有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只是为老人提供吃住方面的服务,缺乏专业护理、医疗康复等设施和服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面不广、服务范围有限。
(二)民办力量进入制约因数多。一是用地指标少、审批难、成本高。民办养老机构享受政府划拨用地政策还面临障碍,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大多是利用闲置房屋或公用场所改造,由于土地性质难以改变,造成消防检查难验收、抗震等级难通过。二是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三)产业协同性不足。适老产品种类偏少,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依然不足。老人服装、食物、金融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成熟度不高、产品少、档次低,市场缺少老年人消费研究和产品开发力度。涉及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业体系,需要文化、旅游、家政、金融、保险、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另外,目前“互联网+养老”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老年人缺乏信息素养、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范围不广融合深度不够、面临融资困境和技术瓶颈等问题。
(四)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目前老年群体消费观念还较为保守,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不足,自费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总体不强。而相对收入不足和来源不稳也抑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正式的养老方式,较高的护理费用使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望而却步,造成部分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
三、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养老产业与多产业融合,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并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养老模式。
(一)积极培育养老产业生态链。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银发产业。积极推动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涉老产品行业规范发展。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支持老年用品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与应用,支持老年用品制造业采用新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促进产品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涉老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打造旅居养老产业。依托瓯海宜居环境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在建设系列康养基地基础上,探索度假式养老、异地养生养老等时尚休闲养老方式。三是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瓯海职专集团学校等院校,探索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学科专业,设置托育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瓯海就业,对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给予补贴。四是推进医养融合。扩大家庭病床服务范围,将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病患老人纳入家庭病床建床对象。建立老人重大疾病出院康复期医疗保障机制,让老人在养老机构、家庭等康复阶段享受医保刷卡服务。探索建立既有养老机构增加医疗服务机构扶持政策,并给予资金补助。建立医疗机构涉养老服务床位补助政策,探索“以医养老”服务模式。
(二)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结合智慧养老时代要求,深入探索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智能场景应用,实现产品运用与老龄服务的智能交互。具体来看,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通过智能硬件重点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重点搭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天候养老服务;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鼓励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三)积极培育市场化养老机构。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金融的程度较低,主要由于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投资周期长、收益率有限。因此需要政府推动,在土地、税收、补贴优惠及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采用“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模式运作,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养老市场公平竞争。一要推动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优先向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倾斜,在税收、土地、员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二要推行建设模式改革,将新建小区与乡村新社区养老设施场地优先提供给企业兴办非营利性托育养老机构。三要推行兴办主体便利化改革,对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用能指标奖励、优先供地、荣誉嘉奖等方面扶持。
注:
[1]老龄化社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说明这个国家(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2]老年人口抚养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周岁人口数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