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瓯海区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温州市瓯海区科学技术局
2021年3月23日
瓯海区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2020年,瓯海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力谋划、攻坚、提质,奋力当好“重要窗口”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为温州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贡献瓯海力量、展现瓯海担当,助力温州民营经济及科创发展迈向更高台阶。2020年,瓯海荣获浙南地区唯一“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全市唯一浙江省可持续创新发展示范区培育单位;获批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培育“七步法”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同志点赞,为全省提供示范案例;眼镜小镇化危为机、转型升级做法收到原省委书记车俊同志专题调研肯定,被赞为“学深悟透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的典范”;中国基因药谷在12位院士见证下正式启用,获评省级创新平台;入选2020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活力创新之都。
2019年瓯海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3.12%(居全市第1、全省第17)。2020年,瓯海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5.12亿元,研发强度3.46%,增速9.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6亿元,同比增长7.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6.47%(比重增量居全市前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77家(完成率均居三区两市第1)。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数量居全市第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家;新增省、市级众创空间各2家,温青汇荣获2020年度省级优秀众创空间称号(系全市唯一一家);累计建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
一、2020年度工作总结
(一)抓企业强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呈现新提升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作用。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等关键指标上,重点发挥财政补助的指挥棒作用,奖补金额达7565万元涉及企业278家次。强化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至95.9%实现基本覆盖。二是提速奖补资金兑现,搭乘新版惠企政策“直通车”,以“逆流程”办理实现公示后“闪电式快兑”,率全市之先在一天内完成首批100家企业研发费奖补拨付,总额达3346.7万元,大幅减少企业申报政策后的等待时间。三是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任务完成率均居三区两市首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企业研究院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17家、两年实现总数倍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千家至109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累计15家同比增长50%。2家民营企业获“科技助力经济2020”国家重点专项立项2项占全市一半,国拨资金占全市六成。3家民营企业获2019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朝隆纺机、华联机械跻身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瞪羚)行列。攻坚“卡脖子”项目2项、重大科技创新攻关2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3项。
(二)抓服务强生态,创新创业氛围焕发新活力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质工程。围绕提升集聚资源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梯队。创成优化2个:眼镜、智能锁综合体于2月入列省级创建名单,并获省级财政专项激励资金4000万元的支持。培育打造3个:服装智造、包装产业数字化、汽摩配新四化于12月同时入列市级创建名单,占据名单总数的75%。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券提能工程。突破创新券跨省“消费”瓶颈,打通服务模式区域隔阂,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率全市之先推出创新券长三角领域通汇通兑。三是实施科技金融提效工程。开展科技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科技保险、贷款贴息等科技金融服务,深入对接市级科创基金,累计帮助企业实现投融资3.3亿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出首个眼镜行业科技信用贷款“镜新贷”。推动打造科技金融中心服务平台,新引进中国银行、瓯海农商行等7家金融机构。打造全国首个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走出科技型中小企业低成本融资新路径,融资规模达到6360万元,占全市总融资额33.47%。
(三)抓机制强要素,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
一是做优技术转移体系。借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东风,开启科技大市场3.0时代,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今年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8项,技术市场交易额超11.5亿元。二是盘活“沉睡”科技成果资源。顺利承办2020年长三角(温州)科技推介暨成果竞价拍卖会,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桥梁,猛力提速科研成果从纸上落地到车间。12项科技成果覆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总起拍价1980万元,总成交额2803万元,总溢价率41.57%。三是加速高端人才要素集聚。落地全市首个浙南人才大厦;打造全市首支省级领军型人才科技创业团队(中创生物人才团队)。充分释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才红利,引育领军型人才24人,居全市之首。四是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创新推出“资本揽才”机制改革,通过资本精准引才,青科会期间,结合“一器一园一基金”等七个一模式,签约落地平台3个、项目37个、各类领军人才71位,数量居全市首位。
(四)抓平台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是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全面升级,建成3个创新中心、1个公共服务平台,已入驻12个项目团队(B类人才2人)、8个企业,同时落地创成全球首个温商合作中心;签约落地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华科大温州光电创新中心,聚力打造中国骨谷、温州光谷;由本地首个院士李校堃领衔的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省部共建获评国家级平台。二是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全年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2个,其中温州数字时尚产业园等3个亿元以上创新型重大项目完成入库认定,总投资77.5亿元。特别是,作为全市首个生物医药类“152”项目暨瓯海区首宗MO新型产业用地的中国基因药谷及全球首个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连续2次夺得全市“六比”竞赛科创项目第一名。其中,基因药谷已全面开工,计划5年内力争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主体施工,总投资7.5亿元,计划2021年结顶。三是重点区块场景凸显。深化推进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茶山梦创小镇三大重点区块建设。其中,温州南湖科创小镇核心区块软件信息产业亩均产值突破1500万元;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营业务收入连续4年实现翻番达26亿元;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建成投用,招引入驻企业39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营收达3.9亿元;温州数字经济大厦招引入驻企业48家,培育规上企业8家。瓯海生命健康小镇考核优秀,连续两年获评亩均领跑者称号;中国基因药谷一期北区已完成开园投用、注册落地企业3家;温州市医疗器械总部园全年新引进医疗器械相关企业22家,产值达8.5亿元;温州南湖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成投用,已促成项目落地5个、成果转化38项;瓯之韵院士之家建成投用,入驻院士2名。茶山梦创小镇温州市数字经济研究院完成正式签约及授牌,现已启动装修;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主体施工,完成投资1.85亿元;华科大温州光电创新中心及4个专业重点实验室已启动场地装修。
二、2021年度工作思路
2021年,瓯海科技工作以争创省科技创新鼎为导向,锚定全市科技第一方阵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策源地。
(一)做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计划、规上企业和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计划,打造“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强化后备库建设,实施清单化全程跟进管理服务。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规进高40家以上、市创新型领军企业2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投资额分别增长9%、10%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含工业、农业重点)4家以上、研发中心3家以上。
(二)强化区域产业创新活力
提质升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眼镜综合体建设眼镜产业国际检验检测实验室,优化对眼镜产业的国际检测、验厂服务、检测人才培养等体系化服务。锁具综合体引入云平台、软件设计、集成电路、指纹、人脸识别、通信、物联网、摄像头、电路等服务,补齐产业配套,推进瓯海智能锁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工程师人才队伍破解科研成果转化堵点、协同解决特色产业技术难题。服装综合体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完善“一站式”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入瓯海服装产业互联网品牌中心,加强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综合体作用,着手编制产业链和技术链图、招商地图、企业清单库、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库“两图两库”。大力推广“揭榜挂帅”机制,力争攻关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含“卡脖子”)10项以上、省级重点研发立项。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平台向产业集群集聚,将瓯海经开区打造成为省级高新园区。
(三)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推进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瓯海科技大市场建设,搭建线上成果推介、供需匹配、技术对接,力争科技成果成交额累计达9000万元以上。继续举办科技成果拍卖会,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力争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00项以上、发明专利产业化30项以上、技术合同登记超11.5亿元。完善推广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经验。推进技术经纪人(科技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集聚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等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推进“瓯资通”科技板块开发,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深化“镜新贷”、探索推行科创贷。
(四)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浙南人才大厦,汇聚天下英才来瓯筑梦追梦。发挥青科会“溢出效应”,强化重点专家人才库建设,推动峰会智力资源落地生根。实施“大赛揽才”,面向全球继续举办“大罗山·龙脊杯”全球创业创新大赛,聚焦瓯海“8+3”产业促进一批优质人才带项目落地。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抓本地领军人才队伍培育,力争培育“国万”“省万”、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D类及以上6人,力争新增企业、科研院所科技类高水平创新团队D类及以上均2个。全面跟进各级海外工程师、海外专家智力项目,力争培育市级及以上海外工程师项目、各级海外智力项目均5个以上,招引落地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00 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