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

做强产业发展的“瓯海解法”

发布日期:2019-08-23 14:59 访问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瓯海产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智能锁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浙江省新型包装产业基地”等名片,拥有服装、鞋革、眼镜、汽摩配、锁具、电气机械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它们是瓯海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缩影。在此基础上,如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日前,《瓯海区“1+5+16”产业政策体系》(以下简称政策)出台,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和城市经济发展“三大板块”,聚焦工业、服务业、农业、开放型经济、人才五大产业门类发展,突出扶优扶强扶新导向,针对16个重点产业领域量身定制扶持办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以期有效精准帮扶,做强产业发展支撑。

关键词

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日前,在瓯海区仙岩工业园区,德赛科技园开工建设,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是皮革工业企业,公司计划投入上亿元,引入智能化生产线,为传统鞋业升级,插上“科技”之翼。德赛的探索求变,将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

包括鞋革在内,瓯海传统产业发展根基深厚,但一如我市传统产业转型中,普遍面临的瓶颈,存在产业层次和规模相对较低、动能不足等。

瓯海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项欣华介绍,以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切入,《政策》按照品牌化、高端化、数字化、时尚化方向,力求对症下药,以点带面,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如对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上,通过差别化的补助,鼓励、引导和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发展,2019年预计兑现企业资金奖补4250万元,其中企业提档升级占比51%,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占比19%,强化要素保障占比30%。

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制约要素,《政策》中“零地补助”“技改补助”多次出现,精准制定补助政策。以厂房租金补助为例,由于工业用地紧缺成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地设置了相应补助项目,以减轻租赁厂房生产经营企业的负担。

对接优势行业,《政策》还强化了服装、鞋革、眼镜等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此番,在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上,设置了专门针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奖励措施;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上,明确了年度眼镜工业厂房建设目标,给予瓯海眼镜企业直接的“红利”。

关键词

科技创新智能制造

护航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传统新兴产业“两手抓”。近年来,瓯海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雏形初步形成。

丁春明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在一番比较后,选择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丁春明主导研究的“外周血DNA”检测法已经得到了多方认可,即通过抽取外周血,无创取得肿瘤基因样品,以此鉴定并治疗癌症;丁春明团队还在开发便携式智能核酸诊断系统……在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样的“高科技”项目还不少,园区已集聚入驻科技型初创企业197家。做强产业创新平台,政策对列入省级创建(培育)、市级创建名单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连续三年,每年分别给予每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营单位运营经费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补助。

目前,瓯海正加快数字经济大厦、生命健康小镇等项目建设。从产业平台到具体行业,为护航新兴产业崛起,政策突显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数字化导向,加速当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根据对亿元以上企业初步调查,今年瓯海已有38家企业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抢占制造业发展的“智”高点,政策更加注重项目智能化程度,不同于以往对智能化技术改造单一的补助方式,此番聚焦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不同阶段需求出发,根据智能化程度进行补助,对实现智能工段、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项目,分别按照实际投资额的15%、20%、25%给予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关键词

最优房补校企合作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让在瓯人才安心发展,吸引在外人才来瓯发展。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领下, 2018年在瓯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达196人,同比增长54.3%;落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56个,同比翻番。此次政策“引才”“育才”力度再加码。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政策》着力人才+项目模式,鼓励海内外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到瓯海创业创新。如一个A类人才全职到瓯海创新创业,综合个人奖励、项目补助、购房补贴等项目,最高可以获得3000万元资助。

瓯海区委组织部部务成员、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伍苏丹介绍,《政策》打出系列“组合拳”,包括“校地合作”“资本引才”“项目引才”“以房引才”“品牌引才”“专项引才”等举措。

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上,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租房、购房优惠等,可供留瓯人才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实施全市最优租房补贴,对新来瓯首次申请住房补贴的人才,给予发放人才“安家券”,人才凭券可享受第一年最高全额租金补贴。

瓯海坐拥全市最丰富的科教资源,对接产业发展所需,政策全面推进校地合作,支持人才校地“双聘”、教师兼职创业,鼓励校企联合攻关。鼓励高校“定向”委培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开设特色学科、特需专业或中高职衔接培育专业班,订单、定制、定向培养企业骨干人才。而为了吸引大学生留瓯,《政策》还着力完善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针对大学生,出台了“28条”留瓯举措,建设大学生工作站,全面做大人才队伍基本盘优化。

瓯海中心区新貌。杨冰杰 航拍

解读新政

新政“干货”满满 区长给你圈重点

记者:瓯海区为何选在当下时机,出台“1+5+16”产业政策体系,新政有何亮点?

曾瑞华:作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关键一招”,我区出台“1+5+16”产业政策,主要是贯彻落实“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要求,积极为全区企业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让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看,我们出台这个政策可以说是瓯海产业转型的迫切需要,这几年我区试行“一产业一政策”的惠企模式,相继出台眼镜、智能锁“十条政策”,从政策成效看,大大激发了产业转型活力,这几年两个产业转型态势非常好。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整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来全面带动瓯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全力推动瓯海产业层次“再上新台阶”。

此次产业政策体系,在全区原有的29份政策基础上,进行梳理汇总升级出台的,删除了“撒芝麻”式零散的政策条款,有不少突破性条款,以“干货”为主,企业可以一目了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政策覆盖范围广。政策具体由“1个总纲、5大类别、16个重点领域”组成,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当前瓯海优先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将致力于最大限度推动瓯海产业全方位转型,“16”其实是一个动态,未来根据瓯海社会经济发展适时可调整。二是政策含金量高。对此我们把政策“制定权”交给企业,由行业协会先调研提供初稿,再由牵头部门来审查完善,所以我们拿出来的政策,可以说条条都是“干货”、条条都是让企业“称心如意”。三是政策兑现无障碍,还专门配套制作了电子“口袋书”,企业可随时“无障碍”查询;同时,该政策还将统一纳入到全市的政策“直通车”系统,政策兑现今后可以在网上“一站式”申请,兑现时间将从以往的两个月,压缩到现在最快15天。

记者:上半年,瓯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仍然偏低,目前,瓯海产业的最大痛点是什么,新政将如何破题?

曾瑞华:就目前瓯海来讲,产业最大痛点就是“多而不强”“小而不强”,虽然我们有森马、冠盛等一批大型企业,但是总体产业层次和规模相对偏低,制造业竞争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位置。关于两项指标占比偏低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当前瓯海的产业转型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针对这个现象,反映在“1+5+16”产业政策中,主要是体现了两个“量身打造”,一方面是“量身打造”产业专项政策,我们围绕产业高质量转型目标,专门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眼镜、智能锁等3个产业专项政策,这三个政策的扶持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引导传统产业迈向“微笑曲线”两端,另一方面是“量身打造”企业转型要素专项政策,我们围绕企业创新要素供给,专门制订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人才等4个事关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政策,将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用房、用地、融资、人才等难题,比如科技创新扶持办法,就从科技创新、科技贷款、科技服务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记者:中美贸易摩擦,给温企带来直接影响,瓯海企业“走出去”,突围困境,有怎样的后盾支持?

曾瑞华: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我区有核心技术或品牌的企业,表现较为坚挺,除了引导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走出去”,我们有两类政策进行专项扶持,一类是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业务,还有一类是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主要通过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等活动,如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每个展位将给予70%补助,特别是我们围绕应对贸易战设置了“专项条款”,也就是对涉及贸易摩擦区域的参展企业,每个展位将给予70%补助。在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方面,主要是给予企业当年投资额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将给予10万元奖励,后期有增加奖励相应上浮。此外,我们今年还新增了跨国公司培育,对列入当年市级跨国公司培育库的跨国公司和后备梯队企业,将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来源:温州日报记者 金朝丹 洪越风

报道组 黄冰娥 实习生 张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