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社区学院,各社区学校(分校):
现将《瓯海区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
2019年10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瓯海区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2019-2021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工作,根据《浙江省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浙教职成〔2019〕27号)《温州市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温教职〔2019〕70号)文件要求,结合瓯海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统筹规划、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工作理念,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协同建设发展,服务“科教新区、山水瓯海” 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9年底,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覆盖全区60%的文化礼堂;到2020年底,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覆盖全区80%的文化礼堂;到2021年底,实现活动覆盖全区所有文化礼堂,构建起覆盖全区、功能齐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的文化礼堂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以文化礼堂为载体,以市民(居民)素养培养提升、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老年人休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百场百姓讲堂进礼堂”为抓手,整合各类资源送师资、送课程、送培训、送服务、送活动进文化礼堂,不断提升市民(居民)综合素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 市民(居民)培训进文化礼堂
1. 围绕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统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各部门培训计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统筹瓯海社区学院(电大)、瓯海职专、各镇街社区学校等各类学校培训资源,致力于服务社区居民的素养提升,突出做好新居民、新农民培训,做好成人双证制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做好家庭教育和家政服务人才培养,使文化礼堂成为当地市民(居民)的学习中心,计划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活动3.5万人次以上。
2. 搭建市民(居民)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稳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做好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相关工作,按不低于14%常住人口的比例,各类社会培训学分银行录入13.5万人,推荐参加2019-2021 年度市级以上学分银行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推进依托文化礼堂开展的各类培训成果纳入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培训内容按学时折算学分,搭建市民(居民)职业培训与中、高等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为市民(居民)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二) 青少年校外教育进文化礼堂
3. 有效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进文化礼堂,为青少年校外实践、健康安全提供服务。积极构建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公益平台,服务中小学校第二课堂。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开设劳动实践教育课程,通过手工艺制作学习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和技能。学习避险防灾、溺水救助、防暴力侵害等安全知识和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环保知识,增强青少年综合素养。
4. 助力青少年课后托管和学习辅导。结合春泥计划,积极开办“乡村少年宫”“假期快乐营”等,做好中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和寒暑假期间的管护和学习辅导。
(三) 老年教育进文化礼堂
5. 积极建设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学习苑。以社区学院为专业引领,按温州市城市大学部署要求,每年新增市级社区老年学习苑3-5所,将老年学习苑引入文化礼堂,并覆盖至全区各街道、乡镇村居(社区);支持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让更多有学习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使每年参与学习的老年人占比达20%以上。
6.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积极推动社区老年学习苑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活动,服务文化礼堂建设。开设健康养生、手工园艺、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时事政治、智能生活、防范诈骗、科学理财等丰富的讲座和活动,提高老年人新思维和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职业优势和相关特长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积极培育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剪纸等乡村学习型社团,实现老龄群体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托文化礼堂面向社会展示老年教育的教学成果和学员精神风貌,努力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 家庭教育进文化礼堂
7. 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温州市“亲子阅读.书香家庭”网上读书月活动。继续打造并推广“如臻妈妈”“三养教育”“智慧成长”等3个家庭教育品牌项目在我区的深度实施。各社区学校积极服务家庭教育工作,组建社区教育导师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婚姻教育、伦理教育、亲子教育等指导工作。
8. 开展家风家训教育活动。整合推进“百场家庭教育进社区(学校)”“百场百姓讲堂进礼堂”“道德讲堂”“全民终身学习周”等载体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本土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努力让家庭引导和家长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家校合作构筑家庭教育体系。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居民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学习培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
四、实施步骤
(一) 第一阶段(2019年9月——12月)
加强组织协调指导,联合成立工作协调小组,落实责任,制订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全区社区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特色课程遴选并择优推荐市级评选,举办各类学习活动150场,参与文化礼堂学习的居民达到3.5万人次以上。各镇街社区学校及社区分校统筹利用文化礼堂资源,制订服务本社区(村居)的居民终身学习清单,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进文化礼堂工作。建立完善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特长。各社区学校、社区分校在辖区内至少送教育、送服务、送活动到文化礼堂2次以上。
(二) 第二阶段(2020年1月——12月)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工作目标,社区学院和各街镇社区学校认真做好工作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促进文化礼堂的品牌建设与培育。各镇街社区学校、社区分校进一步加强与文化礼堂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促进我区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在辖区至少送教育、送服务、送活动到文化礼堂3次以上。全区社区教育系统组织遴选文化礼堂学习品牌和特色课程并择优推荐市级评选,举办各类学习活动200场,参与文化礼堂学习的农村居民达7万人次以上。
(三) 第三阶段(2021年1月——12月)
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社区学校教育项目工作特色,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从点餐送教到主动送教,不断创新项目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参与率,不断提升文化礼堂培训成效。各街镇社区学校、社区分校在辖区至少送教育、送服务、送活动到文化礼堂4次以上。全区社区教育系统继续组织遴选文化礼堂学习品牌和特色课程并择优推荐市级评选,举办各类学习活动300场,参与文化礼堂学习的农村居民达11万人次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工作协调小组,落实责任,把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的职责制订好各自进文化礼堂的方案,各镇街要加强总体工作指导和协调。社区学院和各社区学校及社区分校要主动做好与文化礼堂对接工作,切实做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活动设计与载体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实效。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二) 落实条件保障。借力全区村社规模优化调整,加强文化礼堂和镇街社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做好社区教育导师工作室建设,广泛吸纳社会人才参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名师、指导专家、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充分重视“互联网+教育”工作,依托“学习强国”“浙江学习网”“ 温州学习网”“瓯海新闻网”“瓯海教育网”“瓯海社区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三) 强化指导服务。区教育局、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做好具体工作统筹,将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工作纳入各镇街年度教育履职考核和各社区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各文化礼堂年度星级考核,要将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工作与省级现代化成校创建、省级成教培训品牌创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各成员单位、各镇街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区社区学院要指导各镇街社区学校(分校)开展活动,开展师资培训、课程资源、案例提炼和品牌创建。各社区学校(分校)要积极主动与辖区文化礼堂对接合作,具体制定服务当地居民群众终身学习清单、实施培育各项学习活动和学习型社团。做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计划和开展情况工作总结,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每年12月10日前将活动总结报区教育局。
(四) 营造良好氛围。区教育局、社区学院每年要组织开展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将优秀社区教育活动成果融入文化礼堂活动中。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分校)要根据文化礼堂特点,及时总结经验和亮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重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