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经信委的精心指导下,瓯海区经信局坚持以转型升级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打好打赢“产业牌”,在工业经济运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坚决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及重点工作安排上,主动作为,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强势推进瓯海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企业效益稳中向好。
一、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和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及做法
全年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66亿,同比增长11.9%,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增速创五年来新高。1-12月份,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8.9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6.2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13.5万元/人年,同比增长1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5.9%;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4.59亿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1.68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累计24.0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38%和6.258%。主要突出“五个”狠抓,全力提升工业发展质效:
(一)狠抓工业投资和小微园建设,挖掘工业发展潜力
一是加快项目谋划。年初谋划项目118个,其中续建50个,到12月份,新入库项目107个,比年初预定的多39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22个。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59亿元,同比增长8.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加强用地管理。一年来,通过开展土地“双清”,梳理出批而未供工业土地1286亩,供而未用土地207亩,对未涉及功能转变的502亩全面进行清理。同时,强化工业土地供给,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用地,全年出让工业用地近500亩,供地面积超过去五年之和;三是加速项目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快土地指标落地、政策处理,开展分类指导、督查考核等加快小微园建设。全年新开工建设焦下、陈庄、郭溪梅屿等3个小微园,新开工面积189.8亩,完成市定目标的126.5%,竣工面积30.9万平方米,完成市定目标的123.6%,新增标准厂房30.9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206%;另一方面,加速推进老旧工业区块“腾笼换鸟”。今年启动5个旧工业区共计354亩。截至目前,梅屿小微园已由亚合大摘牌并开工建设,梅园西陶小微园旧房拆除接近尾声,鹅湖时尚产业园正在旧房拆除中,开发区2个区块正在加快签约步伐。
(二)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提升工业发展能力
一是强调“机器换人”。今年来,通过组建专家组,建立工程服务公司培育库、各类项目库等扎实推进“机器人+”行动和智能制造行动,全年共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22项,完成目标任务的107%。其中,列入省“双千”重点项目1项,市重点项目30项。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3家。全年兑现新动能项目和眼镜行业“机器换人”示范项目9700多万元;二是强调“一业一策”。在眼镜新十条的基础上新鲜出炉眼镜、智能锁“双十条政策”,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加快推进眼镜和智能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服务和示范推广,眼镜行业全年实施1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项,兑现机器换人补助资金700多万元。凯迪仕技改项目被评为全市智能化技改项目。两大产业更连续三年分别增长20%、50%以上。日前,瓯海被授予“中国智能锁生产基地”,全面启动“中国智能锁都”打造,“中国眼镜小镇”知名度不断提振;三是强调“零土地”技改。通过拓展标准地相关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简化审批手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全年实施“零土地”技改项目30项。
(三)狠抓“两化融合”和“数字经济”工作,提高区域数字化水平
一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及时制定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示范区创建工作,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项目的培育企业名单,加快出台《瓯海区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东经科技成功申报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列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名单。兴机电器、通达光学获评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亚合大机电获评市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温州软件信息产业园被认定为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是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建立健全凯迪仕、亚合大等智能锁优质企业的培育发展机制,引导东经科技等数字经济优秀企业加快数字化建设,鼓励中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企业管理云平台建设,全年新增上云企业2000家,东经科技成功获评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广应用基站、道路照明和绿化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施工方式,节约网络施工用地和建设工期,已完成基站改造123座,新建98座。
(四)狠抓企业培育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双向发力提升工业质效
一方面,抓企业培育。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拟确定培育10亿元企业5家、5亿元企业10家,18年新培育超亿元企业13家,蓝道集团、蔚蓝集团组建加速推进。不断强化“小升规”工作,全年培育“小升规”企业109家,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18%。加快“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朝隆纺机获省“隐形冠军”和首台套产品企业称号;另一方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出台《深化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和资源要素供给改革实施意见》,严格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确定A类企业125家、B类199家和C类168家、D类103家,不纳入评价33家。成立亩均办,绘制“电子地图”,运用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政策,全力推进亩税万元以下自有企业和租赁企业的排查、整治工作,完成整治亩税万元以下企业139家,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50%。
(五)狠抓营商环境优化和降本减负工作,提升助企惠企服务水平
一方面,坚持“营商环境”优化,挖掘企业潜力。年初,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主题,亮出了促营商环境提升见实效“十招”、“重拳治怠政”五条措施。一年来,围绕企业关心关注的惠企政策兑现、降本减负、小微园建设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谋划了一批改革创新载体,推出了一批服务营商环境举措,明确了一批创先争优重点工作。借机深化“5+2”走亲入企机制,明确领导班子进企业调研走访频率,做好质量评定。并结合“万名干部进万企”等活动,开展营商专员入企、科室结对联系企业等,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发展、转型中碰到的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全年帮助温州市金达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市嘉光眼镜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解决土地出让、不动产证办理、企业扩建等难题;另一方面,深化企业降本减负,掀起企业发展动力。建立减负工作体系,牵头实施降本减负政策,3-4月已全面清理整合涉企税费“一张清单”并上网公示。通过探索用地、用水、用能、融资等方面新的减负措施,加快减轻企业负担步伐,支持效益好、产出高、发展快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全年共减轻企业负担金额280717.63万元(含出口退税),其中受理2016年、2017年市级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共43个项目奖励资金5640万元的申请并加快奖励资金政策兑现。10月初,与温州瓯越创新创业基地管理有限公司签约平台合作协议并挂牌,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二、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十三五”规划全力冲刺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为全力助推温州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发挥瓯海作用,我局将一如既往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产业主导、质量优先、项目为本、创新发展”为工作主线,切实发挥工业投资总引擎作用,坚决扛起数字经济发展大旗,坚持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做到抓重点、强基础、补短板、强能级,着力打造瓯海工业新增长极,加快推动工业发展形成全面突破之势,确保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突破五百亿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10%。
(一)坚决筑牢传统产业这一根基。坚持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时尚化导向,培育放大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六大百亿级”时尚产业集群发展。眼镜产业围绕打造“眼镜之都”战略,全面实施“双十大”提升工程,加快企业集团化和上市发展步伐,面向重点企业供地100亩以上,注册成功“瓯海眼镜”集体商标,创成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推动实现规模、品牌、产业链等六大突破。锁具产业主攻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智能锁“冲百亿”计划,谋划建设全国首个智能锁质量检测中心、温州智能锁产业园,开展“中国锁都十大智能锁品牌”评选,举办首届中国(温州)智能锁博览会,加快打造国内最强智能锁企业方阵,联动推进安防产业培育,全面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服装产业要以开展强龙培育行动为契机,集中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工建设温州时尚定制产业园,加快推广规模化柔性定制,帮扶森马打造千亿级本土跨国公司、建设森马千亿产业园。鞋革、汽摩配、电气机械等产业加快联动改造提升,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规模、品牌和创新上实现多项突破,确保全年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00项,计划投资10亿元。
(二)坚决扛起数字经济发展大旗。全力抓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争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5%,努力打造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加快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以东经“包装+互联网”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示范,以眼镜、锁具、包装为起步阶段主战场,加快培育形成三大行业级及若干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3+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百企智能化改造行动,推进“机器换人”规上全覆盖、行业示范引领、财政补助提档等三大举措,争取全年新增“机器人”应用100台、“上云”企业1000家、智能化改造100家,建成智能制造(含“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1个;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数字产业化提升工程。加强与互联网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培育壮大温州软件信息园、猪八戒浙南总部园等平台,推动形成以大学科技园、温州大学城为中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廊。建立健全凯迪仕、亚合大、聚星电接触等高成长型数字经济企业的培育发展机制,完善信息软件产业链,加快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体验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0%以上。
(三)坚决夯实产业平台这一基础。按照“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定位,全面优化开发区“一区六园”发展格局,倾力打造开发区高能级平台,探索托管模式,持续做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深入推进眼镜小镇建设攻坚,竣工投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工建设西陶眼镜小微园、核心区景观提升工程,扩容提质品牌街,盯引落地“眼健康”眼镜产业中心、商务大厦等重大项目,举办首届小镇采购节,争取新引进品牌眼镜企业100家。温州广告产业园创成国家级园区,持续办好全国“大广赛”策划案现场决赛。深入实施旧工业区改造三年行动,建立面向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的精准供地机制。启动实施小微企业园“百园万企”行动,开工建设鹅湖、创意等3个小微园、面积200亩以上,竣工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引导350家小微企业入园,把突出主导产业、集聚科技企业作为硬指标,建立奖惩调节和退出机制,完善生活生产配套服务,打造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体。深化“五未”土地清理和村级二产用地整治,加强工业用地管控,出台工业厂房租赁、转让管理办法,争取全年出让工业用地500亩以上,其中公开出让用地实行“标准地”率达100%。
(四)坚决强化工业投资这一支撑。坚持项目为王,组织开展工业投资百项工程提速攻坚行动,推进实施145个开工、续建项目,争取完成工业性投资3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8亿元。启动开展制造业重大项目突破行动,以区委书记和区长项目工程为重点,力争新引进十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2个。全力抓好梧慈单元等4个改造旧工业区政策扫尾,确保一季度挂牌、二季度开工,同步启动南白象金竹、瞿溪南片、仙岩陶瓷品等旧区块拆改工作。
(五)坚决抓牢民营企业这一根本。全面实施“凤凰计划”“雄鹰计划”“雏鹰计划”“大雁计划”和高成长型企业等系列培育行动,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链条带动力和行业引领力的标志性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2019年全年计划新增“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0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家。开展企业升规晋级行动,通过打好培育企业家社会责任感、试点推行税收返还奖励等组合拳,争取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超亿元20家、超5亿元5家。扎实开展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实施主体提质、创新发展、育新扶优、集聚发展、外向发展五大行动,全年新增小微企业3500家、“个转企”300家,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150家。
(六)坚决用好“亩均论英雄”改革这一硬招。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论英雄”全覆盖行动,对全区所有工业企业以及瓯海经济开发区等各类产业平台开展综合评价,绘制亩产电子地图进行比对分析。坚持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双管齐下”,实现企业、行业、园区三个“全覆盖”,强化用电、用能、土地使用税等差别化政策刚性执行,全面启动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产业平台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整治,争取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50家以上,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确保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亩均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5万元/亩、20万元/人、195万元/亩。
(七)坚决深化企业发展环境优化这一保障。积极融入全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战略,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建立企业问题化解快速反应和“白名单”企业帮扶机制,倾力支持大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力争10月底前问题化解率达到95%以上。深化降本减负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系列举措,强化“1+1+10”新政等产业政策刚性兑现,组织开展历年未兑现政策“清零”,确保全年为企业减负10亿元以上(不含出口退税)。同时,为企业在落户、研发、经营、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真正发挥经信的企业娘家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