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综合政务 > 计划总结
  •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03/2007-03130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计划总结
  • 发布单位:区经贸局
  • 成文日期:2007-03-27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温州市瓯海区经济贸易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8-06-27 10:02 访问次数: 来源:瑞星(温州)

       2006年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12345”工程和区委、区政府发展工业经济“强力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以“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大集团大企业培育等工作,使全区工业、商贸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达到“十一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2.50亿元,同比增长18.2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70家(比上年增加55家),实现工业产值254.50亿元,同比增长18.90%,占工业总产值的58.80%;完成工业性投资22.80亿元,同比增长29.50%;实现社会消费品销售收入57.70亿元,同比增长19.10%。

  一、工业商贸经济运行态势

  1、全区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2006年我区加大工业性投入,狠抓“项目推进年”活动,克服宏观调控、民工荒、油价上涨、生产淡季因素的影响,实现高速增长,增长速度为18.20%。从区域来看,开发区、新桥、梧田、郭溪等保持较快增长。

  2、规模企业比重进一步加大,作用愈趋重要。全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50亿元,同比增长18.9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8.80%。同时,全区有52家企业产值超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4家,实现工业产值128.14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29.47%。龙头企业对总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对全区经济的影响力也不断增长。

  3、外贸出口强势高涨,有力推动经济增长。全区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19.46亿元,同比增长19.37%,占全部工业产出的27.62%左右,其中规模企业实现出口交货95.75亿元,为全部出口额的80.15%,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4、经济总体结构依然不变。服装、皮革皮鞋、塑料制品、锁具、汽摩配和眼镜六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209.5亿元,占总量的70%(1-11月)。全区经济总体结构不变,传统支柱产业依然居于支配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微弱。

  5、商贸流通业呈稳定增长态式。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去年5.6个百分。规模商场超市逐步形成,全区现有各类商场超市55家,其中连锁超市39家,营业面积达16050m2,从业人员达292人。同时,社区商务与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加快。

  6、各项相关指标持续上升。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7.80亿元,同比增长18.40%。金融势态活跃,存贷两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3.30亿元,同比增长22.7%,贷款余额171.90亿元,同比增长19%。全社会用电量23.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4%,其中工业用电量17.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2%,占全部用电的75.32%。

  二、2006年各项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工业性投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1、超额完成工业性投资任务。根据各镇(街道)、开发区实际,分解任务、强化统计、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完成工业性投资22.80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6%。其中,技改立项41项,计划总投资2.5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5亿元。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6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冠盛公司被评为“浙江省技改优秀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纺织业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1项,省先进制造业资金补助项目2项。

  2、着力推进“四率”工作。全区445家企业,入园面积6500多亩,总投资73亿元,可建成450万㎡。我们认真实施《瓯海区促进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意见》,落实“四率”督查班子,制订考核办法,采取典型引、面上推、难点破、重点督的方法,层层推进。全年供地429家,供地率为96.40%;开工项目375个(其中2005年以前供地开工329个,2006年新供地开工46个),开工建设率为87.41%;2006年计划完成的58个项目均已竣工投产,竣工投产率100%。同时,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大力度,做好工业园区、工业基地的政策处理和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确保工业企业如期进场开工建设。积极协助做好北京签约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进入土地“公示”、供地阶段。

  3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2006年全区技改立项41项,计划总投资2.53亿元,其中设备投资2.0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5亿元。其中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个项目列入温州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冠盛公司被评为“浙江省技术改造优秀企业”,并获得“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纺织业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1项,省先进制造业资金补助项目2项,落实市区先进制造业资金补助369.43万元,其中市级先进制造业资金补助5项,落实补助245.2万元;16个项目列入区先进制造业资金补助计划,落实补助金额124.23万元(其中区配套27.02万元)。

  4、强化服务工作,推动“企业服务年”活动。对重大工业性投资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建立项目档案,实施跟踪指导服务,及时了解掌握项目的投资动态,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先后为20多个项目办项目延期、设备调整等相关手续,协助“五个一批企业”7个项目落实配套规费的减免合计1000多万元,帮助指导企业办理项目确认书30多份。组织申报省“工博会”签约项目7项(实际签约2项)、推介项目4项、参展企业1家,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重大项目6项。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

  1、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中心,也是我们工作重点。2006年我们加大了培育力度,深入企业开展指导工作,技术中心创新工作成效逐步体现,冠盛、中立、通用、恒丰泰、立峰的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一批新产品、创新项目通过省、市级鉴定验收。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落实补助资金169万元,其中区配套40万元。

  2、以项目及新产品为抓手,使技术创新取得实效。全年申报省级新产品5个,3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3个项目列入市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共6个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省市验收,落实创新资金补助137万元。申报省级信息化先进(示范)单位2家,建立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家,信息化试点企业3家,共落实补助资金 92万元(其中区配套12万元)。冠盛公司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通用锁具有限公司获“浙江省技术创新优秀企业”。立峰集团,腾宇泵阀2家企业获“浙江省工业设计大奖赛银奖”。

  3、加大企业制度创新力度。2006年组建无区域集团4家,另昌隆化纤公司正在组建中。森马童装、冠盛、金州上市步伐进一步加快。冠盛公司大胆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计划,在美国收购同行公司并控股经营,设立4家分公司;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独立董事,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合资公司,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并在全球103个国家注册商标。建立4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

  (三)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1、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初见成效。2006年森马集团产值达25.79亿元(含森马童装5.3亿元),力利制革产值突破10亿元,强强、冠盛等企业产值突破5亿元,52家企业产值超过亿元,比去年增加14家,实现工业产值128.1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47%。森马集团、东瓯集团、金州集团、中城集团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用500强。森马集团居“2006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排行榜第26位。18家企业列入温州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贯彻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制订宣传、贯彻实施方案,组织企管所、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汇编了国家、省、市、区有关扶持企业发展政策2000册,分发到镇、街道、协会、企业。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4期,100多家企业的300多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开展中小企业培育活动,100多家企业列入市成长型企业名单,65家列入市微小型企业培育名单。申报全国重点创名牌乡镇企业1家、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3家,温州市管理、咨询创新项目4项,获资金支持50万元。瑞新集团被评为“浙江省管理创新百佳企业”。 冠盛公司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进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缓解中小企业用地紧张的难题,2006年,争取用地指标1044亩,分别用于244亩电镀基地和800亩市级标准厂房示范小区建设,完成区二产安置用地供地547亩,建成标准厂房14.1万㎡,在建9.3万㎡。

  3、开展创优评先。组织评选产生区功勋企业(20家)、名星企业(112家)、优秀企业家(10名);销售产值上台阶企业8家,由区领导送匾牌奖励;税收台阶企业8家,合计予以170万元奖励;安排优秀企业家参加免费体检。7家企业入围温州市信用先进单位, 11位企业家入选温州市经贸系统百名优秀厂长(经理)。完成镇、街道、开发区建设先进制造基地考核及市对区考核工作。

  (四)品牌经济、工业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1、品牌创建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区坚持实施“名牌兴业”战略,引导强势企业做标准、规模企业做品牌、配套企业做精专,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商标和名牌产品。2006年森马集团的森马羊毛衫获得中国名牌,惠特、森马、飞科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实现瓯海区国家级名牌创建的历史性突破。3家企业参与行业产品标准制订,现拥有4个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国家免检产品、26个省名牌(著名商标)、57个市名牌(知名商标)。

  2、超额完成生态区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瓯海区2003-2007年生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6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创建2家绿色企业计划任务。汇顺达工贸、美拉五金、新韩光学、大好大食品、辉煌电镀、东经控股集团、联丰皮塑等7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立峰集团、瓯海福利化工厂已处于审核实施阶段。创建绿色企业2家,即汇顺达工贸和辉煌电镀。

  3、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制革、化工、造纸、电镀及重点用能企业基本情况,确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对象和工作潜力。2006年实施节能降耗无/低费方案140个,实施中高费方案16个,总投资共计893万元,共产生经济效益1355万元/年,节电56万千瓦时/年,节煤2819吨/年,节油1.5吨/年,节水20080吨/年,节约原辅材料159吨/年,削减废水排放量23306吨/年。申报节能项目4个,即将军大酒店空气源热泵,汇顺达玻璃器生产线添置节电保护器等。

  4、着力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区已形成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玻璃、废纸板、垃圾、废棉布、废旧金属、煤渣、废鞋料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继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浙江电力变压器厂新S9、S11变压器环保设备认定,瓯海垃圾发电厂垃圾发电认定。全年新认定企业3家,续认4家,并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经营,优惠政策的宣传。

  (五)着力抓好贸易经济,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

  1、商贸流通业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销售量继续增长,实现销售收入57.70亿元,同比增长19.10%。“千镇连锁超市”在2005年覆盖率100%的基础上发展到39家。加快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步伐。5家专业市场列入市政府十大市场改造提升计划(温州家具市场、温州汽车城、温州粮食中心市场、温州装饰市场、浙江皮革市场),目前,家具市场二期改建工程已竣工投用,汽车城扩建、粮食市场迁建等工程已经完成。社区商业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2006年我区43家电子商务企业网上交易额达14.09亿元。开展了放心早餐工程试点,改变了早餐摊点原来的脏乱差现象。

  2、积极开展梧田农贸市场整体迁建启动工作。此项工作是区政府2006年为民办实事之一,我局和区市场服务中心一起积极与粮食部门、金狮啤酒厂等单位进行策划磋商,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经过努力工作提出三个建设方案供区梧田农贸市场迁建领导小组参考,并多次写请示报告区政府,要求落实迁建资金问题,目前,市场迁建正在进行之中。

  3、狠抓食品安全,积极做好屠宰管理。一是开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宣传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的80个农贸市场利用宣传车开展宣传,并张贴分发宣传图片和相关资料6300多份。二是坚持无节假日的市场监管和打击私屠滥宰。2006年,共出动执法检查365次,出动执法人员4045人次,其中联合执法8次,出动执法人员193人次。查扣案件255件,查扣未检猪肉6801.45公斤,其中化制病害猪肉1204公斤,上缴猪肉罚没款36297.50元。三是狠狠打击屠宰病死猪窝点。由我局牵头会同区工商、卫生、畜牧、药监局等单位开展联合执法,根据群众举报,对潘桥华亭村、娄桥玕西村、南白象霞坊村等3处窝点进行打击,共查扣病死猪肉17头,计865公斤。目前,全区市场“放心肉”日供应量达780头,市场占有率达95%。四是加强瓯海民清牛羊屠宰场管理。帮助建立场内管理制度,并进行不定期抽查。2006年,该场共屠宰牛羊3542头。

  4、积极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知识产权、行业垄断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落实了防止反复措施。二是广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积极营造“商务机构诚信行政,商贸企业诚信经营,中介组织诚信执业”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配合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商业欺诈,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和医疗服务市场,打击各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以虚假信息误导公众骗取钱财的欺诈行为。四是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做好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情况监测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定点屠宰和肉食市场管理,抓好成品油市场管理和加油站的“十一五”规划及安全检查,以及典当行等特种行业管理等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99796人次,查获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6639个,立案984件,涉案金额达3213.12万元,其中重大案件195件,涉案金额达1136.93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5件,罚没款1003.34万元,捣毁窝点84个,举报投诉受理3425件,结案3359件,结案率达98.07%。通过整治起到了震慑作用,确保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六)强化经贸综合协调职能,创新经济综合管理

  1、认真抓好经济运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工作。在恢复镇(街道)企业管理所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指导与管理,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的网络建设,提高了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的水平。切实搞好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问题的动态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2、扎实做好有序用电工作。一是制订和发布《瓯海电网供电能力限制预警变电所线路错峰方案》。对东风542线、蛟凤227线等14条黑色预警线路,娄桥269线、梧北350线等14条红色预警线路和殿后216线等6条橙色预警线路,按照供电能力限制区域实行有序用电管理。阳光872线、慈湖537线限用电较为严重,全年处于停3开4,停2开5状态。二是针对2006年有序用电“卡脖子”线路多,限用电任务重的特点,区有序用电办公室继续出台实施自备柴油机发电补贴和低谷多用电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备发电弥补电网供电短缺问题。为缓减供用电需求矛盾,合理调配峰谷用电,确保居民“灯峰”,增加了低谷多用电补贴办法,并做好用电需求测管理。三是强化有序用电管理监督力度,区有序办安排专人管理,轮流检查,加强了处罚措施,对阳光872线、慈湖537线等10余条线路全年检查2360户次,对违规用电315户采取封停处理。按调度下达曲线用电,确保按时间段将错避峰措施落到实处,发挥负荷管理系统作用,基本实现了错峰不停线,力争不拉电的目标。

  3、行业管理与服务进一步规范。一是制定“行业十一五规划”,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远景;二是积极开展行业协会组建工作,2006年我区新组建了瓯海区紧固件行业协会、瓯海区电镀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数达11家。三是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动员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部分行业以协会、行业的名义组团参展,扩大了瓯海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服务功能,为推动我区企业入园进场做了大量工作;五是开展企业用工短缺情况调查和开展船舶业调查与整顿;六是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宣传,各行业协会通过自己的信息沟通刊物,及时将各种信息传输给会员企业;七是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协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有了新的进步,内部的管理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八是开展行业管理知识培训,各协会与通鉴商务顾问公司合作,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高级经济师,举办多次经济知识讲座,参与听课的超过千余人次。

  4、积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加强经贸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例会制度,深入学习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经贸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经贸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深入开展“效能革命”活动,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和禁赌承诺制;并结合“效能革命”,完善了局机关会议制度、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机关管理。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联系镇(街道)、重点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基层单位好评。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上下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区工业商贸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但是也反映出许多不利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能力不足,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还有待加大;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四是产业包括商贸流通业存在“低小散”状况,市场管理不规范。

三、2007年工业商贸经济工作思路

2007年我们面临的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宏观环境。世界经济可望保持较快增长,增长格局继续发生变化,增长动力更趋多元化,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有利。国内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时期,各地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十一五”各项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党中央推出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必将在更高起点上引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一步把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投资需求依然不低,消费需求稳定上升,世界经济增长仍处于较快阶段。国际市场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电力供需关系宽松,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和要素制约。但我们更应看到2007年经济运行面临比2006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加强宏观调控是经济运行的重要背景,积极应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是经济运行的重大挑战。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更多的将在2007年释放;特别是调整工业用地方式,提高工业用地成本,对工业投资影响较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深层次问题尚难根本解决;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很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国际贸易条件趋紧,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人民币保持渐进式升值态势,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贸易摩擦在更深程度上影响工业出口。

面对国内外形势,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趋利避害。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将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新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2006年“四率”工作的圆满完成为2007年工业园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一大批企业将竣工投产,将产生可观工业性投入和经济效益,同时对我们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2006年品牌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必将大大调动我区企业创国家级名牌的热情;工业性投入的持续增长、规模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标准厂房建设的不断开展,这些有利因素都为2007年我区工业商贸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007年我区经贸工作指导思想: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线,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现代商贸业和物流业,为打造科技轻工区和现代商贸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7年经贸工作主要预期目标: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增长15%;完成工业性投资26.5亿元;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及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力争一批企业取得清洁生产企业和绿色企业认证;实现社会消费品销售额65.2亿元,同比增长13%。

  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投入、拓展空间,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1、狠抓入园企业开工建设率与竣工投产率。开工建设率与竣工投产率是检验我区“四率”工作成效的重要砝码,也是带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们要在去年“四率”工作的基础上,狠抓入园企业的开工建设率与竣工投产率,继续采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倒排时间、督促完成”的办法,做到思想不松、班子不散、力度不减,抓早、抓紧、抓实、抓好。力争往年已供地企业全部进场开工;计划在今年完工的项目竣工率达到100%;同时要狠抓已征未供项目的供地、进场施工。严格规范工业园区管理,集中精力加快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税收亩产”管理,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2、加大技改和工业性投入力度。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争取技改立项40项,计划投资3亿元,争取一批省、市重点技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加强项目进展服务与督查工作。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鼓励企业与国际国内产业建立战略联盟,进入国际产业链。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在抓好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争完成26.5亿元的工业性投资任务。

  3、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标准厂房建设是缓解土地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各镇(街道)、开发区要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完成村级二产返回土地标准厂房建设10万㎡的任务。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积极探索标准厂房建设的有效途径,用足用好标准厂房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充分利用村级二产返回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有效性。要加强服务和指导,解决村级在标准厂房建设中的规划、审批、利益分配、资金筹措等突出问题。我区现有二产返回土地指标2733亩,已供地547亩,已建设187亩,凡是有二产返回土地和村二产留地的镇(街道)至少要启动一个地块建设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旧厂房改建标准厂房,实行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加快建设仙岩竹溪、郭溪电镀基地等标准厂房示范项目和梧田南村标准厂房项目,着力构建中小企业集聚创业平台。

  4、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在调整区重点骨干企业基础上,开展规模企业50强排序竞争,新增10家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规模企业和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力争企业上市工作有突破性进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采取虚拟经营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加入产业链,强化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启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努力争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开展中小企业维权活动,为成长型企业和“微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和管理,积极培育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选好项目、搭好平台、建好机制,推进银行与企业合作持久深入开展。

  5、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编制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工作,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抓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力争6家以上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围绕“十一五”期末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积极鼓励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高耗能单位进行调查与监控,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改造,对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广泛开展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生产。

  (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1、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扶持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探索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新途径。同时,把技术中心建立工作向广大中小企业延伸和拓展,争取再创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组织实施好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筛选确定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较好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做好开发培育、跟踪服务和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锁具、鞋革、汽摩配等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5个项目列入省、市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继续扩大工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企业范围。对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信息化试点企业实施柔性制造、虚拟化生产、全数字化管理等信息化提升工程,缩短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力争一批企业列入省、市级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

  4、加快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公司改制,通过产权多元化,加速机制创新和要素聚集。同时积极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等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

  5、努力打造“品牌强区”,壮大区域经济。深入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企业从无牌向有牌转变、从贴牌向名牌转变,引导企业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全力打造品牌强区。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只,品牌商标5只。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化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入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一批产业品牌“后备队”。积极培育锁具、眼镜、服装、汽摩配等区域品牌,进一步壮大区域集群经济。

  6、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要根据“一城四区”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我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和引进技术与资本密集、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污染程度低而经济与社会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区,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现代商贸区

  1、大力培育现代商贸业。有重点的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一是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拓展,发展连锁经营采购联盟,加快形成连锁经营在我区商贸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三是规划好新城区的商务圈布局;四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五是改造提升温州装饰材料市场、温州禽蛋市场、浙江皮革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出台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提升一批物流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物流新格局,完善物流设施和信息网络。做好潘桥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3、发展和巩固“千镇连锁超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按照“政府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的发展。同时,要做好对现有连锁超市的巩固和规范工作,不断提高商品配送率,努力提高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健全和改善农村市场网络体系。

  4、继续抓好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强化生猪屠宰管理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流通领域动物疫病防控的指导和督查,严防“注水肉”和“病害猪肉”的出现,坚决打击私屠滥宰行为,确保我区“放心肉”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履行整规办的职责,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专项整治。继续加强对二手车交易、成品油、酒类等行业监管。继续做好整规工作的协调、督查和指导工作,制订年度计划,明确工作重点,扎实推进。

  (四)加强综合协调,提高经贸服务水平

  1、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监测分析,加快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预测预警体系,突出抓好工业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高度关注出口、投资和效益的趋势性变化,及时分析经济运行的新动向、新问题,未雨绸缪,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对影响经贸工作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2、重视抓好企业服务工作。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要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确保经济发展大局。从解决突出矛盾入手,使实劲、办实事,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尽可能为企业争取建设用地,并做好投资项目落地的推动工作;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3、切实抓好有序用电工作。2007年全市供电量充足,但我区电网设施相对滞后,又有大批企业入园施工和即将投产,全区供用电情况仍不容乐观,“卡脖子”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要在加快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输配电能力的同时,加强电力运行协调和管理,维护生活、生产的正常用电秩序。重视做好电力计划的综合平衡,抓好有序用电工作。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继续实行自备发电和低谷多用电补贴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合理避峰让电、自备发电、低谷多用电,确保夏、冬季高峰时段生活、生产有序用电。

  4、认真做好行业管理工作。一是搞好行业的统计、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和宣传行业发展政策,明确行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指导行业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创造行业品牌。二是指导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温政办〔2005〕17号),推动行业协会向市场化、职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使行业协会真正起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三是努力创造行业协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消除行业协会多头建会、重复办会现象,增强行业协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规范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用人机制、沟通联系制度和考评机制等。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更要起带头示范作用,将工作的触角向镇(街道)延伸和拓展,建立工经联,实行三位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加强经贸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经贸工作队伍。坚持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经贸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企业的利益,坚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做好经贸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兴学习之风,树立工作离不开学习、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将经贸部门建成学习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深入企业,抓好对经济运行状况和重大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摸准新情况、提出新思路、促进新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把握大局、创新工作、引导发展的能力,增强综合协调、求真务实、办成大事的能力,增强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的能力。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使用普通话,积极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贯彻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开展计生各项工作,确保区经贸系统不发生计划生育违纪行为。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八荣八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经贸干部,始终保持和谐人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二OO七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