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燕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以园博园建设为契机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园博园建设是提升瓯海区城市生态品质的战略性工程,更为辐射区域乡村创造了城乡协同发展的新机遇,以园博园为核心载体,将城市资源导入乡村空间,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经济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结合园博园建设现状和我局工作实际,我们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借助园博园建设的契机,同步提升园博园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
一是开展道路建设。围绕瓯海大道、福州路、温瞿东路、景德路、皎巨路等主要道路,进一步完善区域道路网结构,新建繁盛路、浦北东路、东环路、横塘路、河西路、奔驰路、双榕路等道路;加大智慧交通设施投入和建设,构建平峰日、一般高峰日、极端高峰日三级停车系统,实现园博园内外交通的高效串联。根据规划,园博园周边街道,潘桥街道规划布局乡道2条,里程26.387公里;郭溪街道规划布局乡道5条,里程27.254公里;瞿溪街道规划布局乡道2条,里程10.621公里。村道方面,潘桥街道规划布局12条,里程24.412公里;郭溪街道规划布局21条,里程28.49公里;瞿溪街道规划布局23条,里程34.882公里。规划实施后,乡道、村道总里程的增加以及路网结构的优化,会使园博园周边道路网络更加密集和合理。这不仅能加强园博园与周边乡村的交通联系,还能完善乡村内部道路体系,减少断头路和节点通道不足的情况,使区域内的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为园博园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二是优化公共交通。根据《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交通组织方案》,园博会期间将构建以“轨道交通+摆渡线”为主体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延长轨道交通S1线运营时间、缩短高峰期行车间隔并增设南站摆渡线强化轨交接驳,开通包含客流、主题、酒店、停车场专线在内的6条临时专线,调整优化57路、B501路、58路3条常规公交等。同时将建成北园首末站、投用温州南站站西综合体、增设13个公交站点并统一设计主题化站点形式,引导公共交通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三是升级配套设施。重点围绕园博园管线迁改、垃圾处理、通信等进行提升。在管线迁改方面,主要涉及园博园范围电力迁改、通信线路迁改,皎巨路东侧电力迁改等,此外还将统一进行户外线缆整治。在垃圾处理方面,目前,潘桥街道有1座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横塘村;郭溪街道有2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分别位于三溪南片工业区和梅屿村,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于2021年和2022年均已完成提升改造工作,可以满足街道辖区生活垃圾转运需要,下步将翻新重建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增设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收集点。在通信升级方面,针对园博园建设,突出绿色、有效、美观等要素,目前计划对园博园红线内的基站采用宏站加微站的形式,结合周围景观对宏站加微站进行整体迁改,经前期排查,红线内总共涉及37座基站的改造和美化,现已拆除3座,后续补建点位正在积极与园博园建设方开展对接,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为园博园顺利开园提供扎实的通信保障。
二、推动文旅项目招大引强
充分释放园博园辐射带动效应,培育特色文旅产业,推动园博园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打造园博印象项目。该项目与园博园北园接壤,占地面积约242亩,建筑体量约24万方,打造集生态美景、多元产业、休闲体验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标杆性文旅商融合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策划定位方案和初步设计,并于4月23日发布资格预审公告,计划6月下旬进场施工。
二是打造野生动物园项目。该项目拟选址瓯海区瞿溪街道,瓯海大道南侧、蛟垟山东南侧,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计划总投资50亿元,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集园林艺术、文化景观、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致力于构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地区面积最大、动物品种最齐全的大型野生动物园。目前,项目合作正处于商务洽谈阶段。后续,将根据区委、区政府审定的投资方案,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三是打造精品游览线路。以园博园建设为机遇,串联现有水库周边道路及园博园、动物园和植物园,形成北翼乡野生态带和南翼三园游弋带,沿线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人文互动体验功能,打造周边精品乡村游览线路,如核心文旅目的地游线:园博园-植物园-动物园-泽雅风景区;瓯越民俗主题线:瞿溪老街-园博园-景山公园-古榕春晓公园-白鹿洲公园-梧田老街-三垟湿地公园;山谷穿越度假线:三园-古道探幽-竞技运动-野奢静雅-禅修康养-休闲农业谷等。
同时,区文广旅体局已于近期排摸汇总了一批文旅招商项目,并编制形成文旅招商手册资料,手册包含了园博板块等区域的待招引项目,后续将持续做好园博板块及周边乡村资源的对接及挖掘,及时更新手册资料信息,积极协助园博园板块,对接、布局、落地农文旅融合的招商项目。
三、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三园建设的契机和中、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抓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布局周边产业。
一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前谋划筹备2025年“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打造瓯柑、杨梅、预制菜、种业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一方面是重点抓好瓯柑杨梅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稳步推进传统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擦亮“中国瓯柑之乡”“中国杨梅之乡”金名片;另一方面开展郭溪街道科原商业化育种省级农业“双强”项目建设,深入推动我区商业化育种能力,为瓯海种业双强添砖加瓦。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利用园博园建设的溢出效应,扶持文化休闲、研发办公、商务配套等业态;利用浙江安防学院、温州科技高中、瓯海职业高中等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快智能锁具、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安防产业的产学研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郭瞿片区的鞋业、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导入孵化;围绕“空中友好城市”建设目标,以西陶小微园为基地,依托中国数安港做强低空数据底座,推出“低空+园博”等应用场景,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三是积极布局微业态。针对园博园周边拆整的金角银边、补征的边角地、腾退的菜农房等零散资源,探索以村社参与社会化运营模式打造“塘下共富市集”、“稻田咖啡”等产业小品,借机布局一批消费文旅产业项目,充分承接园博可能带来的溢出效应。
四、推动人才引育提质提量
充分激发乡土人才潜力,吸引、培育更多乡村人才,助力园博园建设与发展。
一是做好人才招引工作。创建瓯海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结合省民事实事工作,2025年我区共创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个,每个站点至少开放实习或就业岗位3个,为返乡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平台;共创瓯海科创中心,与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达成合作,共同创建瓯海科创中心,引进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科研、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的资源,推进瓯海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了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乡村CEO招引工作,力争纳入温州市第三批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试点,扩大我区职业经理人规模,强化职业经理人联盟模式,推动乡村CEO经营范围与模式连点成片。
二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参加专题大培训,如2025年全省粮油专题大培训共举办14班次培训班,共计组织了全区23名粮油规模种植大户参加培训;分批次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截至目前,今年已完成“瓯海区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暨畜牧兽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和“瓯海区瓯柑种植技术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等,共计培训学员83人次;支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2025年我局将选派镇街农办、局属相关科室农业技术人员25人次参加全省为期5天的脱产专项技术培训,专业涉及农机化机械技术提升班、农药化肥安全利用等共计分为23个专业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三是做好政策支持工作。协助企业申报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区产业人才水平。
五、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通过城园联动和城市微更新等策略,引领瓯海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风貌样板区建设等,改善园博园周边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一是开展美丽田园建设。我局结合“礼迎园博·强城有我”美丽瓯海全域行动,坚持“以点带面”,集聚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全域美丽新高地。以南起河西北路、北至景德路、东临宁波路、西至温州绕城高速为重点范围为整治重点,开展村庄、农田、水域、道路、工业区和住宅小区的综合改造提升,重点实施环园博园周边美丽田园建设,对郭溪和潘桥街道46块农田开展统一流转和种植,并持续推进郭溪“里屿垟片”和瞿溪“蛟垟田园”美丽田园样板建设。
二是开展排水管网整治。瓯海中心区建设中心、区塘河工程建设中心、潘桥街道已逐步完成对园博园周边排水管网的整治工作,从而实现雨污分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加强片区污染管控。区生态环境分局将坚持“一区域一方案”,强化园博园片区管控,通过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地扬尘治理等长效机制,推动PM2.5年均浓度逐步降低,并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和管控、“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全面整治垃圾露天堆放、回收低小散等问题,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倾倒固体废物行为,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等专项执法检查,对园博园周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
六、探索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区强村公司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参与园博园相关抛荒整治工作,发挥公司力量,同时进一步增加经营收入,后续区强村公司也将积极结合自身业务能力与需求,参与“园博印象”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擦亮瓯海强村公司金字招牌。
最后,感谢您对我区园博园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
办理单位联系人:戴江舟,联系电话:0577-89501119。
温州市瓯海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