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挖掘民间游泳文化,促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文化”的提案》已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立意深远、内容详实,立足温州“游泳之乡”的历史底蕴,精准剖析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的资源整合、文化活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议具有实践价值,对我区探索“体育+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此我们非常认同。
一、聚焦政策引导,抢占社会力量投资新高地。利用金角银边、桥下空间、拆后闲置地块等资源,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我区的一大亮点工作。一大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场地脱颖而出,如瓯海奥体中心、温州龙舟运动中心、新桥省级匹克球运动中心、洛克体育公园、申顺体育公园等,都成为我区社会力量办体育设施的典范。同时,深化体教融合,加强训练基地走访(冬训、夏训),积极寻求具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原来的12个社会力量训练机构再增加游泳、垒棒球等项目训练机构发展至2025年共23个,申办市阳光基地3个,积极开展游泳、射击等多项后备人才选拔工作,为省市运动会储备力量,厚植根基。截至目前,通过社会力量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达总输送人数一半以上。此外,我区2023年推出的《瓯海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扶持办法》,经过近两年的执行,现在进入重新修订阶段,新修订的《扶持办法》将更加全面、广泛的加大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扶持力度,力求从政策层面需求突破点,使瓯海成为社会力量最喜欢投资的体育热土。
二、聚焦部门联动,营造惠民助企营商新环境。我们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力量有效沟通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力量办体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做好及时反馈,协调有关部门予以配合解决。将继续开放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展览场馆向社会力量有序开放,鼓励策展合作与文化商业配套布局。量力而行推动“中国民间游泳文化馆”建设,吸纳游泳协会、冬泳协会等民间团体入驻,支持训练机构、俱乐部专业训练,开展民间游泳赛事、文化展览活动,推动形成文旅体融合发展格局。探索无边界体育发展模式,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支持社会力量依托现有资源探索更多“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型项目,支持国企、民企以PPP形式参与公共游泳等体育设施建设,明确特许经营权与收益分配机制,确保社会资本可持续参与。探索“游泳场馆共享计划”,推动学校、机关单位泳池向社会低收费开放,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运营,以实现体育场馆利用率的最大化。
三、聚焦文化赋能,诠释中华体育精神新内涵。近年来,瓯海区坚持文化、旅游、体育一体推进,积极推动文体资源整合与功能叠加,持续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支撑。如为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体育”融合载体,近日于瓯海奥体中心体育馆举办的“运动之美 文化之韵”中华体育精神颂运动项目文化展演展示系列活动,邀请了温州本土游泳世界冠军潘展乐等知名运动员到场讲述奋斗历程,展现包括游泳在内的运动项目文化魅力,生动诠释中华体育精神,深受群众欢迎。潘展乐、徐嘉余等温州籍游泳健将作为“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四千精神代言人,代表温州为国家赢得荣誉,成为推动温州游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榜样力量。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弘扬和传承体育传统文化,全面发动民间组织参与到“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深度挖掘民间游泳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及民间游泳历史发展脉络,并通过文学、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民间游泳文化进行艺术化呈现,以实现文化的留存与传承。此外,我还将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加强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持续加大曝光力度,讲好瓯海游泳故事,诠释中华体育精神新内涵。
我区正积极探索“以文塑赛、以赛兴旅、以旅促产”的发展路径,着力将“瓯海游泳”打造成为继“瓯海龙舟”之后展现地域特色、彰显时代活力的又一张金名片。
最后,感谢您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联系人:郑慧,联系电话:0577-55591326
温州市瓯海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2025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