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财政局(国资办)顶压前行、难中求成,不断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精心调度、拓展财源,服务中心、优化支出,兜好底线、普惠民生,严格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财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上半年各类收入均有增长,一般公共预算增速为近三年新高;完成全区融资平台清零;进一步完善国企租赁项目租金弹性调节机制。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财政收入实现开门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夯实财政收入基础,全力保障瓯海经济大盘,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7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税收收入18.86亿元,同比增长8.0%;非税收入11.91亿元,同比增长5.4%,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共争取上级补助共241个项目合计14.64亿元,同比增长81.86%。
(二)从严从实扎紧“钱袋子”。全面落实过紧日子思想,上半年压减各类支出共5.12亿元,其中:非刚性、非急需支出较上年压减4.06亿元,压减率达55%;全区公用经费、临聘人员经费压减1398.26万元,压减金额同比增加43%,联合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信息化项目审核机制,压减信息化项目资金6442万元,压减率37.8%;审核7个新建工程项目事前绩效,核减工程费用2801.93万元。
(三)建立瓯海特色支出体系。创新建立一套具有瓯海特色的预算支出标准库,归纳总结全区往年预算支出特点,定制形成具有瓯海特色的23类36项日常公用支出预算支出标准库,并嵌入预算一体化系统,确保每笔资金支出精准可靠。
(四)集中发力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推进惠企惠农政策落地。上半年,通过惠企直通车系统,让企业“零跑腿、零申请”即可享受政策红利,兑现产业政策资金2.57亿元,惠及企业1560户次,个人331人次。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清单中由乡镇发放的项目均纳入“一键直达”平台发放,上半年完成“一键直达”补助项目入库176条,支付金额2.63亿元。
(五)全力以赴守牢债务底线。建立地方债务管理长效机制专班及“8+X”债务风险防范会商机制,多视角研判上级最新政策要求与债务风险,“一企一策”精准施策,成功指导剩余3家融资平台公司提前完成债务清零与融资功能剥离的“双清零”目标。
(六)紧抓快干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创新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靶向攻坚”的国有资产盘活工作体系,牵头联动各领域专班单位,每周汇总分析盘活进度数据,每月2次向区政府做总体汇报、每月1次向市盘活办汇报,对于盘活的重点难点及时集中力量进行攻坚。截至目前已超时序完成市级盘活目标。
(七)出台文件破解国资租赁难题。为解决国企房产空置多与市场租户寻租难的“两难困境”,历时2个多月反复考察市场,形成部门、国企、租户三方共商的协调机制,联合审计局出台《瓯海区属国有企业房产土地租赁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国企租金弹性调节机制,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大环境提供纾困机制,也为后续可能复苏的市场经济提供创收路径。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收支矛盾依旧突出。一方面我区税收、非税收入与土地出让收入均面临增长困境,且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承压;另一方面,在减收的同时,刚性支出不减反增,地方财政稳运行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债券管理难度大。一方面,2025年开始将进入政府债券到期高峰期,进一步加剧我区收支困境;另一方面,专项债项目集普存在收益归集未达预期,面临较大偿债风险高。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多措并举抓增收。着力培育优质税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紧密跟踪政策调整动向,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全面盘活非税收入潜力,系统梳理非税收入项目,深入挖掘闲置资源、国有资产收益等增收空间,培育新的财力增长点。
(二)严控支出稳住经济大盘。深入执行国务院最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带头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新增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始终把“三保”摆在最优先位置,常态化开展全区财政运行监测,强化对财政收入、重点支出的监控,确保财政平稳运行;按照轻重缓急科学调度财力,优先保障国家级及省市重点项目支出。
(三)重点突破资产盘活任务。持续推进完成市级资源盘活三年行动任务,针对“退二进三”“购房款催缴”等盘活重点难点,协调五大领域专班,制定“一资一策”,形成合力进行专项攻坚,争取超额完成2025年盘活总体目标。
(四)规范管理债务结算审价管理。全面启用瓯海区造价单位中介库,做好全区工程审价的委托与复审工作,并依据复审结果对中介进行考核,做好工程管理后半篇文章,形成全区造价机构服务品质为先的良性竞争新格局。
(五)实时更新乡村振兴奖补政策。根据瓯海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共同富裕建设的经验案例,重新制定新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参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对奖补资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让乡村振兴资金拨付更加有理可依,有迹可循。
(六)着力推进国有企业用工改革。推动全区国企改革实施“末位末等调整”、“员工不胜任退出”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传统“铁饭碗”思维,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国企队伍的内生动力与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