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瓯海区金融工作服务中心紧扣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核心要求,立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建设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牢抓金融改革、产业基金、企业上市、风险防控等工作。上半年金融指标排名全市第1,基金注册规模突破300亿元并建成全省唯一“国资投资集聚区”,创新推出“企业码上贷”产品,维护了全区金融稳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稳定金融市场,推动经济指标增长。一是引导金融稳市场稳预期。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大农民、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放支农支小贷款4.77亿元,累计余额26.77亿元。二是全力支持对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积极响应“无还本续贷”,累计规模达102.46亿元;持续优化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该险种已累计报案57个,涉及金额900多万美元,赔付案件18个,赔付金额150万美元。三是推动金融指标平稳增长。4月份末,实现利息净收入15.69亿元,增速8.9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75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0.69亿元,增速762.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21.2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1;两项指标拟合增速40.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4.68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1。
(二)推动金融创新,构建风险池新模式。一是深化数据得贷。推动“数据得贷”产品创新,在“个体码上贷”基础上推出“企业码上贷”,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深挖数据要素,整合区内企业数据构建预授信模型,为企业精准画像定位融资需求。截至5月末,“个体码上贷”授信6.86亿元、用信610户、余额4.54亿元;“企业码上贷”授信13.01亿元、用信329户、余额9.78亿元。二是探索基金风险池。探索由瓯海区委区政府牵头,融担公司及银行参与设立科技贷款风险池,以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方式,为瓯海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免抵押、低费率、降门槛、简手续融资担保服务,降低企业信贷风险。三是探索数据“资产化”。依托温州数据交易中心与金融综合平台深化数商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数据得贷”产品,丰富产品线。截至5月末,运用“数安贷”为数安港科技型企业授信1.13亿元,用信户30家、余额6371万元。
(三)集聚产业力量,促进产融结合发展。一是产业集聚实现量质齐升。创新打造共享办公点、合作投资机构联络点等空间载体,建成全省唯一“国资投资集聚区”,基金村累计入驻机构236家(今年新增37家),注册规模319.41亿元(今年新增36.36亿元),实缴规模75.67亿元(今年新增8.92亿元)。二是服务创新形成示范效应。推进基金村精神堡垒打造,完善基金村配套设施建设,谋划“世界温州人资本服务中心”等空间打造,全面提升基金村整体形象;常态化举办各类融资路演等活动131场(今年新增17家)、今年赴各地举办专题推介会5场。三是产融转化取得实质突破。累计与70家(今年新增6家)商协会、律所、科研院所等上下游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创投温州”平台等数字化建设,健全私募基金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入驻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42个(今年新增5个)、金额37.22亿元(今年新增2.45亿元),其中投资温州本地项目28个(今年新增3个)、金额10.06亿元(今年新增0.25亿元)。
(四)培育企业梯队,强化上市辅导能力。一是构筑上市联动培育体系。依托区内高能级平台及相关部门合力,构建了常态化、机制化的拟上市数据联动筛查余动态管理机制。核心构建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拟上市企业“三大主体清单”,通过信息共享、精准画像与动态更新,实现瓯海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库更新至24家。二是强化政企沟通对接。协同市府办组织召开温州市企业赴港上市高端论坛,搭建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流平台;协助蜂联科技与中国银行建立专项融资对接渠道,推动企业纳斯达克申报进程。三是优化上市服务质量。联合深交所专家团队走访拟上市企业,收集企业需求,为蓝道集团、瓯海眼镜等企业提供专业化辅导服务,推动问题化解,半年度累计走访企业30家次,协助企业解决问题10余个。持续抓好上市公司风险管控,4家上市公司平均股权质押率保持1.32%以下。
(五)构筑风险防线,保障金融秩序稳定。一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和处置。研究解决地方金融组织贷款逾期率上升等问题,并部署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加大地方金融不规范业务自我清理力度,定期审核非现场监管数据。完成6家存续在营业地方金融组织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其中1家区外经营业务问题整改,另外对5家空壳类进行公告,按照规定流程启动1家破产清算、1家工商吊销流程,其余3家启动变更流程,确保全区空壳类地方金融平稳退出。另一方面,做好金融稳定工作。研究“易源有你”案件处置,建立中央商务区非法金融活动企业“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机制,挤压涉嫌非法集资企业2家,移送涉嫌违法犯罪企业9家,其中2家已被瓯海公安立案打击。受理并完成处置不法贷款中介机构相关信访投诉193件,调解、和解完成金融消费矛盾纠纷86起。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融资渗透不足。一是金融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金融市场业务模式趋同、产品种类单一,企业无法匹配合适的产品。二是部分企业风险管控难度大。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记录不规范问题,加之经营稳定性弱、有效抵押物不足,致使银行难以精准评估企业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难以有效适配信贷产品。三是市场疲软的影响。当前市场融资需求低迷导致金融业务收缩,削弱金融机构营收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也使得金融重点指标增长乏力。
(二)基金发展动能不足。一是吸引管理机构迁址的抓手不多,随着行业监管不断强化,导致管理人迁址意愿不强。此外,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杭州等头部城市为中心的基金集聚网络进一步削弱温州吸引力。二是本地投融结合难度较大,受近几年市场环境影响,项目发展节奏变缓,同时温州优质项目相对较少,而基金管理机构引荐的项目因谈判周期长等原因落地难度大。三是专业服务机构供给不足,温州本地高端服务业基础薄弱,现有服务机构多集中于传统业务领域,缺乏熟悉私募股权基金合规审计、跨境资本运作等专业能力。
(三)上市后劲不足。宏观上看,证监会及交易所发布多项规则提高上市门槛,升级监管力度,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微观上看,瓯海多为传统企业,求变求新积极性不足,面对当前新规出台大趋势,上市意愿普遍不强。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优化金融调度,深化改革与机制探索。一是强化金融资源调度。加强与金融机构市行层面的走访,及时掌握资源信息,争取银行上级机构政策倾斜。联合镇街走访重点企业,动态掌握企业融资情况并解决难题,研究制定红榜激励办法激发基层潜能,做好本地注册企业在域外贷款归集工作。同时深化与财政部门、国有企业的协同,加强项目谋划,将手续费增长计划落实到项目,实行清单式、项目化管理。二是深化“数据得贷”改革。持续扩大金融要素供给,优化金融服务,提升企业信贷可得性、便利度和获得感,力争到2025年末,各类数据得贷产品用信户数达2300家,贷款余额超28亿元。三是探索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科技贷款风险池基金实质化运作,沟通瓯海农商行及融担公司,完善管理办法,明确运作流程与代偿模式,健全配套制度,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
(二)整合招引资源,赋能投资与平台建设。一是强化资源整合与招引。依托基金村市级国资集聚区等政府母基金资源,吸引更多市场化机构入驻基金村。同时谋划拓展基金村空间载体,优化服务生态,以“空间+资源赋能”吸引行业上下游机构及金融专业人才汇聚,并聚焦民间资本转化,打造“世界温州人资本服务中心”。二是抓好基金赋能与投资。推动省市级、县市区产业基金与市场化基金联动投资,支持数安基金组建,谋划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领域投早投小基金,建立入驻基金机构“细分赛道白名单”,提升项目研判与联合投资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三是推进平台与品牌建设。协同多部门及社会力量,配合打造“创投温州”平台。组织投资主体参加“创投日”路演活动,计划9月召开第三届创投大会,着力突出市场化参与,实现项目展示、投融匹配等功能。
(三)构建上市梯队,跟进挂牌与加强培训。一是全力构建上市梯队。常态化做好优质企业走访,定期挖掘拟上市企业资源,联动镇街(开发区)扩充区上市后备企业清单。二是重点跟进蜂联生物科技、聚创智能和蓝道集团挂牌工作;联合走访维眸生物、瓯海眼镜等有意愿上市的优质企业,加快进展。三是加强上市培训,联合金融机构谋划开展上市相关论坛、交流活动,普及上市知识,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拟上市公司的企业家进行针对性培训。
(四)完成空壳退出,化解存量风险与苗头处置。一是加强空壳类地方金融组织退出,帮助企业平稳处置遗留债权债务问题,加强服务和引导,按计划退出行业。二是加强对存量地方金融组织风险化解,督促企业化解逾期风险,根据国家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事项,优化地方金融组织行政检查效率,确保“无事不扰”、“综合查一次”。对涉及会员较多的农村资金互助会建立风险处置和化解预案,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三是加强涉金融风险苗头处置,集中开展中央商务区涉金融“三色”企业分类管理,对其中红色预警企业进行部门与街道社区联动联合治理,确保涉金融风险控制在苗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