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综合政务 > 计划总结
  • 索 引 号:/2025-84496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计划总结
  • 发布单位:瓯海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
  • 成文日期:2025-07-22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温州市瓯海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7-22 09:50 访问次数: 来源: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

2025以来,区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扣“强城行动”部署要求,聚焦交通建设,持续助力交通强市,坚定扛起使命担当,更高水平推动瓯海交通工程建设。截至5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3亿元,同比增速160%。五一期间,我们实现了瓯越大道快速路二期一标高架段、新双南线二三期四标通车;330国道潘泽段顺利取得省政府土地批复,330国道潘泽段、丽岙连接线成功入库。瓯越大道快速路二期项目建设获得市委张振丰书记充分肯定。

一、上半年几项亮点工作

(一)330国道潘桥至泽雅段改建工程通过创新机制实现土地征收与项目推进双突破。该项目在征收阶段采取“三线并进”模式:30天完成233亩土地征收协议签订,同步完成权属核查等前置工作;针对新政要求,72小时完成168宗地籍校核,成为全市首个通过新政审查的交通项目;通过三级联动机制,132天取得省政府批复,较同类项目缩短58%。施工准备阶段,在未完备手续情况下提前进场搭建临时设施,联合街道完成3处关键节点交地,并建立专项服务机制于4月18日完成入库纳统,创中交一公局在浙项目进场最快纪录。项目最终较原计划提前60天完成土地保障,为全面施工奠定基础。

(二)实现两条省市重点项目五一完工通车。瓯越大道快速路二期工程一标高架段和新双南线二三期于5月1日相继完工通车,标志着温州交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瓯越大道快速路二期工程一标高架段(长1845米)创新应用全预制拼装技术,实现工期压缩30%、碳排放降低20%的双重效益,并成功攻克与市域铁路S3线交叉施工等技术难题。同步通车的新双南线工程(长2055米)通过设计优化与施工统筹,较原计划提前5个月完成,彻底打通了瓯海中心区至丽岙的交通脉络。两项工程通过“技术攻坚+精细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南片城区交通拥堵,更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彰显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又快又好”的示范效应。

(三)瓯越大道二期快速路工程专项债成功发行7亿元。该项目作为温州市重点市政项目,面临市级财政资金到位不足的困境。2025年3月以来,我中心通过三项关键举措成功破解资金难题:一是高效完成专项债“一案两书”编制,确保项目进入发债储备库;二是打破常规成功“跳发”,在市级发债额度不足情况下,争取瓯越大道二期1-3标成为全市唯一跳发项目;三是全程跟踪协调,5月20日成功发行7亿元专项债,解决了当前工程款拖欠近4亿元问题,也为6月继续发行5亿元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一)项目谋划深度不够。市政工程规划阶段对周边环境要素的系统性评估存在缺失,包括未建立与既有建筑的间距协调机制、缺乏与道路标高的竖向衔接论证、忽视排水系统的承载力匹配分析。施工前期未开展地下管线综合探测、地质条件专项勘察及交通影响评价,导致政策处理阶段出现用地权属争议、管线迁改滞后、居民投诉激增等衍生问题,暴露出规划阶段多专业协同不足、基础数据采集不完整、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缺失等深层次矛盾。

(二)民生项目资金保障不足。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财政压力与民生项目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网络自媒体对交通基础设施等民生关键领域的过度解读,容易引发公众情绪波动。随着公众对民生领域关注度持续攀升,资金短缺导致的一些关键的民生项目不得不推迟施工。

三、下半年几项重点工作

(一)聚力攻坚保进度。进一步加强关键要素的保障和统筹协调工作,解决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关键难题和瓶颈问题,全力推进瓯越大道快速路二期、330国道潘泽段等省级“千项万亿”项目,以及南环线(温州南枢纽至学府北路)工程等市级“百项万亿”项目。2025年计划完成南堡一路、南环线白云山隧道、镇南路、老殿后路以及新双南线等完工通车任务,确保各项投资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党建引领强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升干部政治觉悟、风险意识和责任感,确保责任落实。完善制度,特别是权力监督体系,保障决策透明公正,及时整改问题。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实施全周期管理,定期自我审查,建立廉政档案,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强化廉洁自律,杜绝不正当利益交换,识别防控廉政风险,自觉接受监督,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敢于担当的交通铁军。

(三)严控质量筑防线。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规范工程建设其它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合同约定,有效控制工程风险。倡导创建精品工程,加强过程管理,鼓励施工企业创优创杯。2025年计划创建省优质工程1个、省文明工地1个,市优质工程3个、市文明工地2个。

(四)精细结算促闭环。克服单位撤并和人员变动带来的不利因素,担当作为,加强研究,成立历史遗留项目处置小组,全力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有始有终,落实移交结算,完成工程“最后一公里”,2025年计划完成8个项目结算和13个项目移交工作。

四、意见建议

(一)关于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智能交通分项电表安装问题的建议。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交警部门要求智能交通分项需独立安装电表。经与属地供电所沟通,确认建设工程业主单位仅允许安装一个总表。由于市政道路工程包含路灯和智能交通两个用电分项,在安装路灯线路电表后,将导致智能交通分项无法单独计量,影响后续移交工作。建议电力部门考虑实际情况,优化电表安装方案,允许以单个总表为准。

(二)关于将规划核实手续的办理时间调整至竣工备案之前的建议。目前,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必须完成规划核实手续,但考虑到市政项目通常涉及大面积土地和较长的线位,征地和供地手续的办理过程相当复杂。为了确保工程能够迅速推进,并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边施工边办理相关手续。因此,在工程完工后,仍存在许多耗时长、周期复杂的征地和供地问题,例如拆迁地块企业的产权分割、个别村集体土地或拆后地块的报征等。规划核实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征地及供地手续必须完成,上述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竣工核实的办理时间大幅推迟,进而影响工程的竣工验收。此外,规划核实必须在工程完工后才能进行竣工测绘,无法提前进行,这导致工程普遍出现超工期现象,无法实现合同管理的闭环,施工方与业主单位之间存在履约风险。市政道路都为民生工程不涉及产权纠纷问题,建议区政府同意将规划核实手续的办理时间调整至工程竣工备案之前。

(三)关于跨镇街项目的投资额分配由业主单位分配的建议。市政交通道路作为连接不同镇街的线性工程,其投资分配建议应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进行统筹分配。业主单位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能够全面掌握工程进展、征地拆迁等实际情况,协调相关镇街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项目前期按规划比例预分配,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完成工程量、政策处理进度等因素进行阶段性调整。通过这种灵活的分配方式,既能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又能促进相关镇街积极配合政策处理工作,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