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珍、周晓春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对于委员关于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我们表示肯定。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定地方政策,明确各方职责
中办、国办及省市“双减”文件出台后,我区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各学校强化协作意识,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负责课后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项目、标准;财政部门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人力社保部门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核定有关工作;市监部门做好课后托管服务收费及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有关工作;民政部门和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及志愿者服务队伍;公安部门加强课后服务时段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保障等;交警部门加强托管服务放学后校园周边的交通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托管服务放学后加强对校园周边非法小摊贩的管理。
二、丰富课后课程,提升服务质量
近三年,区教育局要求全区中小学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新学期课后托管具体实施方案。各学校在积极推进区域层面“1+X+Y”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同时,力求因地制宜彰显“一校一策”特色。“1”指基本服务课程,包括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等;“X”指兴趣服务课程,全部打破行政班级,开展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劳动等社团活动,全区中小学每校每周至少开展一个下午段的兴趣服务课程;“Y”是特长服务课程,挖掘学校教师的资源优势,适当引入社会师资力量,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小学结合学校规模实际开设至少6个以上特长服务课程项目,每周至少选择一天开展特长服务课程活动。全区各初中在下午和晚自习的基本服务课程积极开展“分层组班服务”。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校本化作业研究,提升学业精准度,体现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式学业需求。
三、盘活社会资源,增援课后师资
根据《温州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细则》,区教育局联合区科技局、区文广旅体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将拟入围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及项目在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上向社会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入瓯海区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白名单”,供学校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增援课后托管师资队伍,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科普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社会文化资源,同时,积极探索让学生“走出去”,就近在社区、社会场馆、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体验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瓯海创新打造托管服务队伍,积极利用在瓯高校、培训机构、家长资源等校外资源,聘请退休教师、培训机构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一起参与托管服务工作,为托管服务提供师资保障。外聘教师开设课程以公益性质为主,学校适当补助一定的劳务费。如我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本学期从爱乐艺术团、米开朗教育科技、瓯江棋院等知名社会机构外聘教师22人,开设了包括竹笛、古筝、非洲鼓等乐器演奏,民族舞蹈、拉丁舞等形体课程,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等体育课程,以及米塑、纸艺、儿童画等美术课程。如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与温州大学深入合作,充分利用数百位拥有大学教师身份的学生家长,组成志愿为学校托管服务的“最强大脑”,既丰富了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的内容,又提升了课后托管服务的品质。再如我区牛山实验学校,参与托管服务的老师,除了学校在职在编的教师外,还面向社会、在瓯高校招募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课后托管服务人员,补充师资,减轻在职教师工作压力。
四、强化多元监督,健全公众参与
为进一步规范瓯海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我区认真贯彻使用迭代优化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召开培训会指导全区中小学学习使用和操作方法,引导并督促家长和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平台报名、选课、调查、评价等功能使用,促进课后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当教育的追求走向选择、判断和自我觉醒,课后服务亦要与时俱进,追求高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学校全面升级课后服务系统,以高质量课后服务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感谢您对瓯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联系人:陈淑,联系电话:88599985。
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