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在助力共同富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民生福祉中积极作为,获省、市领导调研肯定,并在全市民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精心谋划申报“两重两新”项目,扎实推进瓯海区老年颐养中心建设,已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7528万元。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强”整治,专项治理扎实推进。成立工作专班,制定“1+5”专项方案,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压实责任链条。建立定期协商研判和问题排查机制,召开专题会议10次。开展自查自纠大起底,走访入户132次,排查发现问题127个,均第一时间落实整改。强化建章立制,从制度层面防止同类事件反弹、复发,谈心提醒教育66人,第一种形态问责处理2人,追回多补资金3149.5元。
(二)“精”救助,兜底保障精准高效。作为全省首批试点,探索服务类救助新路径,获省领导调研肯定。创新打造“星火燎原”等特色帮扶项目26个,个案帮扶3265人次,覆盖在册困难群众62.83%。“1619”计划等“造血”类项目助力124人成功就业。完成227名未保工作人员入职查询,梧田街道未保站入选全省“百佳”。扎实推进省级“精康融合行动”试点,完成3389名在册对象筛查,为250户建档,开展康复活动70场。
(三)“提”水平,养老服务更加优质。整合镇街资源,试点“居家+社区+机构”片区化集约运营,首次将机构床位、星级评定纳入招标标准,推动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居家延伸。启动区老年颐养中心建设,占地29.6亩,总投资约2.3亿元,争取中央资金7528万元。建成困难失能老人家庭养老床位130张并全部验收,为252位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投入80万元建成干预中心。适老化改造申请620户,发放补贴200万余元,惠及256户老年人家庭。为全区5.67万名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1家机构获评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全市唯一),2家上榜长三角四、五级养老机构名单。
(四)“活”机制,社会组织与慈善迸发新能。争取全省党建引领行业协会商会阵地建设、全市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及“社区慈善”试点并制定实施方案。按“5577”架构建成投用全市首个民政服务综合体,开展活动68场,服务2223人次,获省市领导调研肯定。投入164万元,通过公益创投落地35个项目。新增慈善信托4单、金额161万元,征集“十个百”慈善主题114个。清理“僵尸型”组织6家,取缔涉宗非法组织4家。
(五)“严”管理,殡葬服务规范惠民。成功承办全市“平安清明·文明祭扫”暨集体树葬活动。联合发改制定公益性公墓收费标准,进穴费由580元降至300元,上半年为群众减负10.58万元。出台丧事扰民整治方案,巡查30余次、出动320余人次,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占用公共空间等问题。
(六)“优”服务,婚俗改革甜蜜启航。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举办“情定瓯海 爱享未来”婚礼嘉年华等系列主题活动,新增胤秀影视城、大象城2个户外颁证基地,联动30余家企业打造甜蜜市集,提供一站式服务。上半年跨区域登记1864对,同比增长80.48%;“520”“521”结婚登记440对,居全市首位。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做好各项整治工作。严格对标上级要求,系统梳理“三张清单”,实行台账管理、销号落实,确保问题整改率100%。深挖共性问题根源,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严防反弹回潮,巩固深化集中整治成效。
(二)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深化“弱有众扶”优享工程,落实低保省域统筹,完成10户“瓯善馨居”改造。推进“1619”接续计划,强化教育、就业、产业帮扶,总结推广服务类救助试点经验。规范“助联体”运行,拓宽慈善、社会组织助困渠道。争创省级百佳未保站,拓展服务至留守、流动儿童。扩大精康融合试点,新增“心”福小筑站点,制定服务标准,力争规范服务率达60%。
(三)持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全面应用“爱心卡”系统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深化与农商行合作推进“爱心卡”助餐。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加大适老化改造政策宣传,完善“申请-审核-改造-验收-补贴”闭环管理,确保资金精准高效发放。
(四)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党建引领行业协会商会阵地建设等三项试点,确保出真招、见实效。聚焦慈善基金、慈善网络、品牌项目、人文慈善等方面,科学编制慈善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推动慈善高质量发展。
(五)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改造提升区婚姻登记中心室内环境,规划建设室外婚庆产业园,成立区婚姻家庭协会,逐步建立13个镇街级婚姻家庭辅导站。深化集中办丧试点,落实存量公益墓穴定价。抓好“入千访万”活动与涉“水库移民人员”重点人群风险排查,做好信访维稳。提速门牌编制与数据治理,完善地名标志维护标准与电子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