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区人力社保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助力瓯海冲刺‘千亿之城’,打造‘新质劳动力’示范样板”为工作主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瓯海人社事业发展新篇章。上半年各项工作获市、区领导肯定批示3次,在浙江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篇次。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推动就业优先积厚成势。一是开展就业招聘活动。春节以来,积极开展“春风送岗”全域招聘活动,春节期间在全区设立现场招聘点14个,为500家企业设立免费招聘展位,提供岗位2万个以上,为企业招聘员工1.2万人,组织16家企业赴湖北、四川、贵州开展中西部跨省劳务协作4场,为企业招聘员工200余人,开展线上招聘会43场,发布招聘岗位4万个,通过“瓯海人社”发布优质企业需求岗位,最高单篇阅读量达5.3万人。春季招聘工作被《浙江日报》等媒体宣发。二是建设就业服务驿站。今年3月31日,在瞿溪街道屿儿山公园新打造“溪零工”人社驿站正式投入运营,该服务站点围绕“岗位推荐、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失业登记”等需求,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这是继去年茶山大学城“潮零工”之后,我局新打造的第4家特色零工市场,目前全区已经形成“1+4+13”的就业服务体系,分点布局全区各地,有效落实“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三是落实就业政策帮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企业招用女职工和大学生社保补贴等各项促进就业政策,1-5月已为2821个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1128万元,为企业发放社保补贴175万元,为涉美贸易企业发放稳岗补贴340多万元,以政策红利稳定就业岗位。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建立重点帮扶对象台账,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今年以来,为重点人群提供就业岗位3.5万个,精准帮扶重点人群就业4454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推动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一是实施“瓯越英才”计划。开展“瓯容四海·越向未来”全国巡回高校毕业生引才活动,组织企业赴太原、杭州、金华等地开展多场精准对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半年,开展本地线上线下招聘28场,外出引才8场,推出岗位1.7万余个,其中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岗位6000余个,收到电子、纸质形式简历3千余份。二是拓宽硕博招引渠道。通过走访调研、座谈对接,排摸整理区内冠盛、伟明、华联、瓯海眼镜等重点企业50余个硕博高端岗位。组织企业参加海内外硕博高层次招聘会、“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建立领军企业招引优秀硕博人才库,每月在省平台、市人才网、人力汇平台发布硕博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需求。上半年新引进硕士150人,博士15人,高位完成全年招引计划任务数。三是规范事业人才招录。科学合理设置事业考试岗位和招考条件,靶向设置大数据、基因药物、科学技术等专业,吸引更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加入事业单位。上半年,通过校园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选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分12个批次开展事业招聘工作,共计引进事业人才455名。
(三)推动瓯新工匠扩容提质。一是深化政校资源合作。以“瓯越数字技谷”为基础,建设落成“一基地一学院一中心”,并在数安大会分论坛进行揭牌,同步推荐5名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入选高校安防专业委员。联合温大、温理工、温商院、安防学院、温职院、温科院等6家高校推开“微技能”课堂,将职业技能教育纳入日常课程范围,除中高职院校外首次将本科院校纳入推广普及体系。二是构建技能培训矩阵。依托中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菁英夜校”等培训阵地和零工市场等就业服务平台,开发上线“技能培训地图”,接入“瓯小宝-数字员工”,打造“线下30 分钟”+“线上速达”职业技能培训圈,构建“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创业指导”五位一体的瓯新工匠“引育留用”机制。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80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595人、高技能人才56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引育指标连续6个月排名全市第一。三是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理念,全年拟举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互联网营销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等14场职业技能大赛。在数安大会分论坛成功切入温州市“数字巧匠”系列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同步举办了温州市“数字巧匠”系列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攻防大赛,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推动社保服务贴心便民。一是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培树一批部门和镇街的社保“知识通”和业务“一口清”骨干,进一步提升社保经办人员的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人社综合服务窗口政策宣传的“桥头堡”优势,定期更新社保政策、业务指南等宣传资料,社保大厅采用标语展板、音视频、面对面等方式,推动政策宣传与日常业务同步运行,社保政策知晓率有效提升。上半年,共计办理社保业务超17万件。二是推进城乡居保提档增效。与瓯海农商行达成合作意向,利用金融工具破解缴费难题,通过“信用卡分期缴费”和“信用贷款补缴”两类金融产品,将“一次性大额支出”转化为“可负担的分期贷款”。并依托村居社保员、农商行共富专员开展入户宣传,同时在社保服务大厅、农商行网点设置专窗,构建“上门走访+定点咨询”的服务网络。三是加大工伤预防宣传力度。重视工伤前端预防工作,找准工伤事故多发、高发企业行业,开展针对性的工伤预防培训宣传活动。现已联合区住建,共同举办瓯海区建筑工地工伤预防培训会,拟邀请瓯海区建筑行业各家建设单位参加,以此加强建筑工地工伤预防和认定规范管理,敲响工伤预防警钟。
(五)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规范企业用工。今年以来,我局提早部署、精心谋划,从3月着手企业薪酬调查,顺利完成238家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完成考核指标。开展全区劳动用工体检工作,通过以远程服务指导的方式,有力推动企业劳动用工体检服务工作的开展,截至5月底,完成劳动用工体检425家,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用工。二是强化欠薪化解。对在建工地、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始终对欠薪治理保持高压态势。上半年,共受理劳资领域投诉5473件,涉及9715人次10301万元,对恶意欠薪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处理)9起,列失信惩戒黑名单企业10家,对施工单位信用扣分69件,“薪闹”被公安行拘罚款11人,移送公安刑事立案13件,法院判决9件。三是深化源头治理。实现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指导镇街调解组织办规范案、办好案,提升基层化解能力水平,半年度镇街完成劳动纠纷调解318件,就地处置率在49.11%。开展送法普法宣传,对2个镇街所属企业开展劳动普法培训,引导企业合规用工,自主开展劳动争议调解。
(六)推动人社创新走深走实。一是首推“新质劳动力”十条举措。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关键力量,整合梳理现有奖补政策,借助数安大会契机,首推“新质劳动力”十条举措,内容包含住房保障、猎聘奖补、博士后资助等多项创新措施。(比如:盘活国有房产资源,推出200套公寓,对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105天的免费住宿。比如:首创猎聘费用补贴助力企业低成本“抢人”,鼓励猎聘机构帮助企业招人,若企业通过猎聘机构引进具有高职称的、年薪20万元以上的,给予猎聘费用50%的补贴。)相关内容被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二是打造“数字员工”。在瓯海人社公众号上线“瓯小宝”智能AI,提供24小时全天候人社业务即问即答服务,并以社保大厅为试点,设置“瓯小宝”智慧服务机器人,为社保大厅缓解咨询、办件压力,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在今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的现场,我们引入“瓯小宝”智慧服务机器人,与公安部门数据库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核验,考生只需在“瓯小宝”前稍作停留,通过人脸识别比对,即可完成“秒核验”,大大提高身份核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建设数字产业学院。签约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技师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5大院校,开发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课程,组建数字产业学院,并在数字领域率先推出“一试三证 ”改革,打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技术职称互认通道,为全区提供坚实的数字人才保障。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积极主动宣传促进就业政策,为企业和个人发放社保补贴和就业补贴,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保障补贴快速兑现到位。引导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预计为700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2500万元以上。
(二)落地“瓯青暖居计划”。鼓励青年来瓯留瓯就业创业,聚焦其实习求职、就业创业全周期安居需求,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住建局共同实施“瓯青暖居计划”,通过优化政策、打通供需、整合资源等多方面,为来瓯青年提供全方位安居支持。
(三)加大博士后引育力度。支持高学历转化为高职称,畅通博士后职称评审直通车。目前已有5人直接晋升副高职称,成为博士后引才、留才的典范。下一步将跟踪培育华中院罗真理、浙大研究院夏凯阳(先进热电材料与器件研发中心副主任)、叶选杰(脑机智能融合研发中心主任助理)等博士后,建立人才梯队库,并推荐参加省、市级瓯越人才申报。
(四)加强烹饪工匠培养。围绕建设“温州菜”技能培训体系、营造“温州菜”技能成才氛围等方面,重点开展泽雅“纸山厨娘”特色菜品交流等活动,拟上报“泽雅卤水豆腐”“盘烧鳝鱼”“咸菜春笋”等3个新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助力温州创建“世界美食之都”。
(五)探索园区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专业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园区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该项目已纳入省级人社领域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局已与中国农业银行瓯海支行进行多次沟通,并多次开展园区走访,与10家意向企业进行了前期对接。下步,将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选择部分企业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推行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园区内全面推行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扩大覆盖面,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持续改进和完善机制。
(六)加强涉薪纠纷风险隐患排查。持续做好政府(国企)投资建设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强化对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宣传、指导与规劝,聚焦突出问题、凝聚部门合力、压实属地责任、强化闭环处置,推动涉薪纠纷从“看见”处置向“预见”防范转变,力争将各类涉薪纠纷风险隐患“吸附在属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