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2025-83513
  • 文件编号:温瓯民〔2025〕54号
  • 主题分类:政协提案
  • 发布单位:瓯海区民政局
  • 成文日期:2025-06-13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关于对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3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5-06-17 08:56 访问次数: 来源:区民政局

杜林林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恢复和优化部分历史地名、路名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的当前地名命名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建议,体现了您对地域文化传承和群众生活便利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地名命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不仅需要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还需尊重群众生活习惯、符合城市科学规划等。

一、地名命名现状

《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地名管理工作应当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兼顾历史和现状,尊重群众意愿,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和延续,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地名的命名应当一地一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进行标准化处理。地名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不得更名。

如仙岩的“下林”,历史虽曾有名“霞霖”,但1949年至今未曾有更名史,结合当地居民的使用习惯和历史地名的相对稳定和延续性进行综合考量,仍需客观看待历史沿革。对于“凤康路”与“凤四路”之争,前者可能因谐音引发争议,但后者作为暂用名缺乏文化内涵。对于“宁波路”、“连云港路”等路名,虽未直接关联本地历史,但其定位是为体现区域发展规划中与兄弟城市的协同愿景,助力经济交流与城市形象提升。其中的“宁波路”,就有纪念甬台温铁路开通之意,若只强调“历史渊源”,可能弱化地名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功能。此外,诸如“站南路”“站北路”等指向性名称虽简明,但易导致不同区域地名同质化,降低城市文化辨识度。地名调整涉及户籍、工商、地址、导航、市政标识等系统性工程,频繁更名将造成社会成本激增,需要防止“为改而改”的循环。         

二、地名命名优化

2021年5月,民政部门启动编制《温州市中心城区地名方案(2021-2035)》,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确定市区各局部区域内地名的规划名称、布局以及各区域地名的主体构架,编制地名网络结构系统,对地名内容做出规划指引,做好远景衔接。通过温州发布、民政公众号等,结合微信、政府网站等融媒体,同步向社会公开征集规划道路名称,召开地名规划专家论证会,确定了400多条规划路名,更改了70余条不适合温州经济发展的规划路名,并在地名正式命名过程中通过拟命名公示,再次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在地名命名和管理工作中,始终秉持“尊重历史、注重文化、科学规范、便民实用”的原则,努力做到既传承历史文化和体现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是尊重历史,注重文化。历史地名展现了温州的自然环境,见证了温州的发展历史。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不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地名,力求稳定,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坚决不改。另外通过合理派生、适时激活等多种方法对现有的历史地名延续利用,深入挖掘,结合历史地名所反映的文化意蕴,创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地名,避免简单化、随意化的命名。

二是科学规范,便民实用。在地名命名过程中,既要兼顾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又要考虑现代城市的规划需求和群众的使用习惯。我们在地名命名这块严格把关,加强群众意见征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结合专家论证,综合考虑语言使用习惯,以及是否便于群众识别和使用,避免产生歧义,对现有地名和拟命名地名进行审查和优化,在尊重历史和科学规划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后,感谢您对地名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您的提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地名命名和管理的科学性与群众满意度,为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品质贡献更多力量。

办理单位联系人:徐战策,联系电话:88535279。

温州市瓯海区民政局

202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