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稳健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2024年瓯海区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25-02-08 14:50 访问次数: 来源:区统计局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6.27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市平均0.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6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市2.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第二产业增加值285.82亿元,同比增长7.3%,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第三产业增加值682.48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

(一)三次产业平稳增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1.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8.11亿元,增长6.2%。实现农业总产值12.29亿元,增长6.3%。其中,种植业产值9.80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0.20亿元,增长12.9%;牧业产值1.95亿元,增长19.1%;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0.22亿元,增长4.7%。

2.工业生产持稳增长

全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1.97亿元,同比增长11.0%,较前三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规上工业销售产值709.21亿元,增长6.3%。29个大类行业中有1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四升一降”,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5.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0%,纺织服饰、服装业增长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8.2%。新质生产力加快崛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3.4%、16.4%、12.5%、16.8%。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22.68亿元,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61万元/人年,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平均1.3个百分点。

3.服务业稳健向实

全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2.48亿元,同比增长6.0%,居全市第8,占GDP比重达6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3%,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5.1%、15.3%、8.5%、25.9%。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1%,高于全市平均19.1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11月)增长18.9%,居全市第10。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11月)增长18.4%,居全市第8。

(二)消费外贸积极向好,有效投资仍需提振

1.消费市场渐次回暖

全年瓯海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90亿元,同比增长5.3%,高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提升1.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73.4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前三季度提升10.5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品类商品继续保持良好增长,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20.8%、68.9%、6.1%;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家电、家装品类消费热度持续攀升,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5%、60.6%、9.2%。从消费体量上看,我区传统的汽车类、石油类零售占限上社零的比重达54.9%。其中,汽车类完成限上零售额72.0亿元,同比增长0.0%;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限上零售额11.9亿元,同比增长4.1%。

2.有效投资低位运行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11,位次与前三季度持平。从投资结构指标看,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分别增长22.9%、46.6%,分别高于全市平均9.2、23.8个百分点,分别居全市第6和第5;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小幅回升,增速分别为6.1%、2.1%、26.2%,分别较前三季度回升3.0、4.4、6.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承压下行,同比下降30.1%,降幅较前三季度扩大5.0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持续向好

全年全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95.07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5.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其中,出口总额297.61亿元,同比增长10.9%,较前三季度提升7.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进口总额97.46亿元,同比下降16.2%,低于全市2.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从主要出口商品看,鞋类、眼镜及其零件类、汽车零配件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类等商品增速分别为4.2%、11.3%、31.7%和8.9%,4类商品占全区比重为53.8%。工业出口实现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21.44亿元,同比增长8.0%。

(三)共富底色更加鲜明,财税金融稳健运行

1.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全年全区全体居民收入78867元,居全市第2,同比增长4.5%,低于全市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07元,高于全市水平2680元,居全市第4,同比增长4.4%,低于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18元,高于全市水平9155元,居全市第1,增长6.3%,增速与全市持平,居全市第6。城乡收入比为1.58,较去年同期缩小0.0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财政收支承压缓升

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69.76亿元,同比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90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31.12亿元,增长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5%。全年财政总支出73.49亿元,增长4.1%。其中,民生支出55.17亿元,同比增长4.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5.1%,较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城乡社区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9%、17.4%、17.7%、55.8%。

3.金融信贷平稳运行

截止12月末,瓯海区存款余额1931.01亿元,存款增速3.8%,贷款余额1898.11亿元,贷款增速7.9%,存贷款增速5.8%。“全民共富资产授托融资”已累计惠及7.08万户,累计金额390.59亿元,现有余额3.79万户,金额94.26亿元,其中首贷户3.22万户,首贷率85%。科创指数贷授信户数1220家,授信金额达17.20亿元,发放贷款684户,金额8.29亿元;其中运用“数安贷”为数安港家科技型企业授信9128万元,用信户28家、贷款余额6520万元。外贸指数贷受惠1083户,发放贷款14.48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增长基础不稳,企业效益亟待改善。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增加,近1/5企业亏损。全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8.2%,增速高于营业收入0.5个百分点;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3.9%,高于营业收入6.2个百分点;全区亏损企业数量达154家,同比增长22.2%,亏损面为17.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0.9%。二是行业发展仍需关注。29个大类行业中有1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仅44.8%,不足五成。五大支柱产业中,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4.7个百分点,其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规上工业增速,而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5%,对工业经济增长支撑较弱。

(二)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增长潜力有待挖掘。一是汽车消费需求不足。汽车消费市场竞争激烈,分化发展势头越发明显。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消费不断萎缩,剔除新能源汽车销售,全区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8.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对石油类商品消费造成抑制,全年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1%,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5.0个百分点。二是家具建材销售低迷。受房地产投资下行影响,家居消费承压延续,全区限额以上家具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2.5%,降幅较前三季度扩大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6.4%,今年以来持续下降。

(三)有效投资低位徘徊,项目投资后劲不足。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0%,居全市第11,仍处低位运行。一是新增项目接续乏力。从项目个数来看,全年在库项目42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减少32个。从项目体量上看,未来在库项目可产生投资体量仅剩余600亿元不到,投资潜力远低于全市其他县市区;另外,保障性安居项目持续大幅收缩,温州南陆港、园博园等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对指标总量和增速支撑不足。二是房地产业动能不足。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0.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个百分点。全年的新增房地产项目仅有3个,较去年减少2个。随着今年房地产库存出清以及明年可入统的房地产项目缩减,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或将大幅下滑。

三、展望与建议

总的来看,2024年全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下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信心,实干担当,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努力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对此,我们建议:

(一)坚定发展信心,筑牢经济回升基础。锚定“中国眼镜之都”和“中国锁都”的产业定位,建立眼镜、服装、智能锁具等特色产业动态监测体系,紧盯中国(瓯海)眼镜小镇、生命健康小镇等重点平台,针对研发投入强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靶向攻坚。用好瓯海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直通车平台,持续做好数据得地工作,加强企业业务指导服务,着力拉长板、补短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扩大有效投资,激活发展内需动力。紧盯关键节点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基因药谷、温州南陆港枢纽等省“千项万亿”工程建设投用,做好项目的分类管理,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抢抓瓯海西部时尚新城建设机遇,依托森马集团、瓯海时尚智造产业园等载体,谋划时尚创意产业项目库。联动温州大学城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加快中国智能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瓯海数安港二期建设,布局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积极谋划储备一批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类项目,以有效项目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支撑。

(三)彰显政策效应,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坚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有效需求,把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消费新业态作为发力点。深挖“千年瓯越文化”消费潜能,在梧田老街、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等网红打卡地植入泽雅纸山文化、塘河龙舟文化等元素。创新“非遗+消费”场景,开展彩石镶嵌、瓯塑等非遗展销,推出“纸山味道”泽雅豆腐鲞、“大罗山宴”茶山杨梅等地标产品市集,打响本土品牌。持续放大温州乐园灯光秀、大麓音乐节等文旅IP效应,借势瓯海宋韵文化节、瞿溪二月初一会市等传统节庆,培育“时尚+古韵”的消费新业态,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