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三泽雅周岙挑花灯,是这个小山村遗存至今的元宵节传统活动,也是一项富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民间综合性文娱彩灯活动。相传“周岙十三挑灯”始于明嘉靖年间,创始人是地方一位叫周东海的名人,他官拜右丞相,在京城为官时看到正月十五元宵闹花灯热闹非凡,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倡导挑灯巡游山村。又有传说,南宋时有一叫石马的京官,心系百姓,特从京都临安到周岙民间问苦,周岙人尊称他为“石马爷”,正月十三是石马爷的诞辰日,十三挑花灯是为了祭祀石马爷。不管有关周岙挑花灯的起源有什么传说,现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周岙村民对来年五谷丰登,美好生活憧憬寄托的习俗而世代相承沿袭,六百余没中断直至1952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富裕,1994年开始又重新兴起,成为迄今浙南规模最大的灯会,年年吸引数万人参加,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灯,又叫彩灯,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工艺品。是人们利用竹木、金属、丝绸、花布、色纸、彩珠等材料,运用彩扎、裱糊、刺绣、雕刻,辅以剪纸、书画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周岙山村盛产水竹,每年春节刚过,家家户户都去砍水竹准备制花灯参加挑灯。他们将水竹剖削成竹条、细篾,用苎线、铁丝扎成各种形状花灯骨架,底部可插蜡烛固定点燃,顶部有提引线。然后用五颜六色尼龙纸,花色纸糊粘得亮彩,配以书画,制作成十二生肖状、各种鱼状、各种车辆状、亭塔状等各式各样彩灯,其形栩栩如生,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灯型,如“神六”飞船上天回地,周岙花灯便出现火箭状、飞船状的灯型。花灯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更加精致,以往蜡烛点燃灯座,现改用小巧电珠,一闪一闪,熠熠生辉,甚至有艺人制作电动化旋转式有科技含量的花灯。
正月十三日是周岙山村的狂欢节。这天大街小巷,布置得喜气洋洋,充满浓郁的节日气氛。路口搭起彩门,挂着“灯火万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之音”“黎民喜庆丰收年;万众笑迎元宵节”等楹联。路边插着各色彩旗,摆放张张祭桌,满桌寿桃、猪头、全鸡、刀肉、对鱼、年糕、柑桔……等路祭祭品。家家户户挂红结彩,红从楼房顶层直到底层,不及地而下端系上万年青、柑桔,以示大吉大利。迎候挑灯巡游队伍来到,送来吉祥。
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少高举自己制作的花灯前来参加挑灯游艺,组成浩浩荡荡的挑灯巡游队伍。主队伍最前头是“队牌”——“大闹花灯”巨幅横匾,周边绸花,正中红五角星,下飘五彩流苏,跟着旗队,旗队举宫旗拥着“石马圣王”香亭銮驾前行,随后是大灯龙,这是巡游队伍的主吉祥物。龙头即是最大的花灯,整个灯龙长约5米,高近3米,这灯龙凝聚着几乎所有民间扎作彩灯的手工技巧,由体壮的吉利村民抬着缓缓行进。家家户户的花灯随大灯龙,欢天喜地前进。巡游队伍中有洋鼓乐队、民族乐器合奏队、锣鼓队。各村落的各路花灯队伍汇成一条火龙,在大路上游动,巡游队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火冲天。整个周岙一片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大家都沉浸在花灯下的欢乐中。
挑灯巡游队伍,游遍周岙主要村落后,到达马石宫,所有参加巡游挑灯的花灯,全部焚化于石马宫,以示敬意,带走风水吉利。沸腾的山村渐渐又恢复平静。挑灯巡游后,社戏开场,戏班是从温州城区或别的地方请来的。于是在周岙做客和附近村落的戏迷们乘余兴又静静地看起社戏来。
周岙挑花灯以其独特的欢腾景象,会给参与或观赏过的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