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瓯海区耕地质量监测报告(2020年度)》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01-02 16:48 访问次数: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各街道办事处、泽雅镇人民政府: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第二十二条、《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第二十六条、《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5号)第十二条规定,现将《瓯海区耕地质量监测报告(2020年度)》印发给你们。

附件:《瓯海区耕地质量监测报告(2020年度)》

温州市瓯海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瓯海区耕地质量监测报告(2020年度)

耕地质量监测是为摸清我国耕地质量状况,推进“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和建设所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通过土壤化验、植株分析、田间作业、作物生长情况及产量记载等方法,对瓯海区耕地质量和土壤施肥效应进行长期定位的动态监测,掌握我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一、概述

(一)地理与行政概况

瓯海区因《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地处温州市区西南部,北靠鹿城区,东邻龙湾区,南接瑞安市,西与青田县(属丽水市)接壤,位于北纬27.851667-28.102222,东经120.329722-120.750556。瓯海区地势西高东低,陆地占93.33%,水域占6.67%,下辖景山街道、梧田街道、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新桥街道、娄桥街道、三垟街道、瞿溪街道、潘桥街道、郭溪街道、丽岙街道、仙岩街道和泽雅镇。2018年温州市自然资源负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显示,瓯海区耕地面积为12.51万亩,平均等级为3.40等,为高等级耕地水平。

(二)监测点基本情况

按照“平均每10万亩耕地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耕地制度、土壤类型、耕地质量等级、管理水平和行政区划等因素,于2018年开始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1个,于2019年将监测点调整至潘桥街道丁岙村,省级编码:330304-J02(见表1)。330304-J02监测点地处平原低阶,坡度小于10°,海拔较低,地下水位50-70cm,抗旱排涝能力较强,常年降水量约1657.2mm,常年有效积温在5500℃,常年无霜期约为276天。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主栽作物为单季稻。

表1 瓯海区长期定位监测点信息

编  号

地  点

经度

纬度

土壤类型

主要作物

330304-J02

潘桥街道丁岙村

120.555833

27.945556

水稻土

单季稻

(三)监测点处理设置及实施

监测点根据《浙江省耕地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设置(1)水田监测点共设4个处理(小区),即处理1:长期无肥区(空白区),处理2:常规(习惯)施肥区,处理3: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处理4: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区。各处理的氮磷钾施用量根据试验田实际而定,习惯施肥区用量以当地调查的平均施肥量水平确定,配方区和配方区+有机肥区的化肥施用量根据以产定氮、磷钾因缺补缺的测土配方施肥原则而定。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年度监测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田间作业情况、作物产量与养分吸收、施肥情况和土壤理化性状等。在年度监测内容的基础上,每个“五年计划”的第1年度增加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大量元素、中量及有益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等指标。分析方法采用现行有效标准(NY/T1119-2012《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土壤耕层主要性状数据分析参照《浙江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见表2)。

表2  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部分)

指标

单位

分  级  标  准

5级(低)

4级(较低)

3级(中)

2级(较高)

1级(高)

有机质

g/kg

≤10

10-15

15-25

25-35

>35

pH

-

≤4.5

4.5-5.5或>8.5

7.5-8.5

5.5-6.5

6.5-7.5

全氮

g/kg

≤0.75

0.75-1

1-1.5

1.5-2

>2

有效磷

mg/kg

≤10

10-15

15-25

25-35

>35

速效钾

mg/kg

≤50

50-80

80-120

120-150

>150

二、监测点结果与分析

(一)耕层土壤主要性状及变化趋势

耕层土壤主要性状包括土壤有机质、pH(酸碱度)、氮磷钾养分。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土壤pH(酸碱度)是土壤形成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pH值过低或过高直接反应土壤酸化或土壤盐碱化,均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氮素是植物生长三要素之首,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植物生长直接相关,其含量是评价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磷钾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土壤中磷钾素的多少及有效程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表3可以看出,2020年全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49.90 g/kg,处于高水平;土壤pH平均含量为5.73,土质均偏酸性;土壤全氮平均含量3.08 g/kg,处于高水平;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22.65 mg/kg,处于高水平;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63.25 mg/kg,处于较低水平。与2019年监测数据比较,数据表明,2020年4个处理土壤地力水平均有所下降,处理1(空白处理)下降明显。2020年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略有增加,但土质有偏酸性趋势,土壤中磷含量减少较多。

表3  2020年监测点土壤养分情况

项目(单位)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处理4

平均值

有机质(g/kg)

46.20

-0.60*

49.90

-0.30*

51.30

-0.80*

52.20

2.80*

49.90

0.27*

pH

5.93

-0.02*

5.81

-0.09*

5.63

-0.26*

5.53

-0.50*

5.73

-0.22*

全氮

(g/kg)

2.85

-0.05*

2.98

-0.12*

3.17

0.07*

3.33

0.23*

3.08

0.03*

有效磷(mg/kg)

98.80

-15.20*

135.00

-7.00*

132.20

-35.80*

124.60

13.40*

122.65

-11.15*

速效钾(mg/kg)

56.00

3.00*

67.00

20.00*

71.00

25.00*

59.00

-10.00*

63.25

9.50*

注:标*为与2019年土壤养分数据比较。

(二)监测点肥料投入与土壤养分平衡

1.肥料投入情况

肥料的施用对于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定点监测肥料投入量和投入结构可以掌握农田施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指导合理施用肥料提供依据。从表4可以看出,处理1为不施肥,空白处理;处理2为农户常规施肥;处理3为测土配方施肥;处理4为测土配方施肥配施豆粕商品有机肥(氮磷钾养分≥5%)。

表4 不同施肥处理施肥量

(公斤/亩)

监测点编号

处理

氮磷钾投入量

N

P2O5

K2O

330304-J02

1(空白)

0

0

0

2(常规)

7.95

1.25

5

3(测土配方)

7.84

2.04

6

4(测土配方+豆粕商品有机肥)

8.7+1.66

0+0.83

4.56+0.83

以监测点处理2(常规施肥)分析监测点农田土壤化肥投入情况,氮磷钾以纯量养分计。从表5可知,单季稻2020年施肥总量为14.2 kg/亩(折纯,下同),氮磷钾投入比例为1:0.2:0.6。数据表明,瓯海区单季稻施肥总量平均值低于全市平均值20 kg/亩。从施用肥料的种类来看,氮肥的用量高于磷肥和钾肥。从氮磷钾投入比例来看,磷投入较少,钾投入较多,农户施肥习惯与瓯海区土壤磷含量丰富,钾含量低的地力水平相符。

表5 2020年常规施肥平均施肥量

种植制度

氮磷钾投入量

氮磷钾投入比例

化肥投入总量

(kg/亩)

N

P2O5

K2O

N

P2O5

K2O

单季稻

7.95

1.25

5

1

0.2

0.6

14.2

2.土壤主要养分平衡情况

农田系统中养分的盈亏,是决定土壤养分消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农田养分平衡是判断土壤养分变化情况的根本依据。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包括养分投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当投入小于支出时,说明施肥量不足,耕地养分亏缺;当投入大于支出时,说明是耕地养分有盈余。2020年度耕地长期定位监测所指的土壤养分平衡不考虑降水、肥料损失等方面的影响,仅限于养分被作物消耗(作物吸收)和施肥投入之间的平衡,用盈亏量来衡量。盈亏量(kg/亩)=肥料养分的投入量(kg/亩)- 作物养分的吸收量(kg/亩),以处理2(常规施肥)分析监测点土壤主要养分盈亏情况,氮磷钾以纯量养分计。

从表6可知,2020年度,监测点处理2(常规施肥)的土壤养分变化水平呈现氮、钾养分有盈余,磷存在亏缺的情况。其中,土壤氮盈余3.17 kg/亩,钾盈余3.57 kg/亩,磷亏缺0.45 kg/亩。数据结果表明,监测点氮钾的肥料投入大于作物的吸收量,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而磷肥投入量较少。虽然瓯海区土壤磷含量丰富,但是磷在土壤容易淋失。建议农户增施磷肥,保障作物生长所需磷。

表6  常规施肥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单位:kg/亩

种植制度

氮磷钾投入量

作物吸收量

养分盈亏量

N

P2O5

K2O

N

P2O5

K2O

N

P2O5

K2O

单季稻

7.95

1.25

5

4.78

1.7

1.43

3.17

-0.45

3.57

(三)耕地地力贡献率与作物产量

1.耕地地力贡献率

耕地基础地力量化指标采用在常规的生产水平下处理1(不施肥区)的产量与处理2(常规施肥区)作物产量之比,又称地力贡献率,它是农田土壤养分供给力的一种相对评价方式,其值越大,表明土壤供应能力越强。土壤地力贡献率低,则表明土壤肥力差,作物对肥料依赖性强,反之亦然。地力贡献率(%)=(无肥区产量(kg/亩)/常规区产量(kg/亩))*100。

从表7可知,种植单季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90.9 %。数据结果表明,瓯海区土壤地力贡献率高,合理施肥和定期进行土壤培肥,即可保持作物稳定的产量。

表7  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

种植制度

不施肥(kg/亩)

常规施肥(kg/亩)

基础地力贡献率(%)

单季稻

468

515

90.9

2.不同施肥方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处理1(不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处理3(测土配方施肥)、处理4(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四种施肥方法下作物产量变化来反映不同施肥方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由表8可知,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常规施肥>不施肥。数据结果表明,施用肥料是保持地力、保证产量的必要补充,保障增产稳产。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产量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比施肥用量较多的农户常规施肥产量高。加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作物产量。

表8 不同施肥方法的作物产量

单位:kg/亩

种植制度

不施肥

常规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

单季稻

468

515

527

548

三、主要结论

(一)2020年度瓯海区监测点耕地地力等级处于高水平,总体上耕地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丰富,钾养分含量较低。其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9.90 g/kg,耕地pH值平均为5.73。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3.08 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22.65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63.25 mg/kg。

(二)瓯海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磷肥施用较少的问题,建议适当增施磷肥。施用肥料是保持地力、保证产量的必要补充,保障增产稳产。农户施肥习惯(施用磷肥较少,钾肥较多)与瓯海区土壤磷含量丰富,钾含量低的地力水平相符。但是磷在土壤容易淋失。建议农户增施磷肥,保障作物生长所需磷。

(三)瓯海区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产量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比施肥用量较多的农户常规施肥产量高。加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作物产量。

(四)瓯海区土壤地力贡献率高,合理施肥和定期进行土壤培肥,即可保持作物稳定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