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正常稳定的供用电秩序,保障全区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根据《关于做好全市迎峰度夏需求响应专项方案和有序用电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区有序用电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了《2023年温州瓯海区迎峰度夏负荷管理方案》。现就2023年温州瓯海区迎峰度夏负荷管理方案(见附件1)和错避峰用户清单(见附件2)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发布之日起7日内,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向我单位反映。
联系电话:88513331
联系地址: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洲洋路6号区行政管理中心1号楼1447室
温州市瓯海区有序用电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5月12日
附件
2023年温州瓯海区迎峰度夏负荷管理方案
为保障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有效应对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可能出现的用电缺口,切实保障民生、重要用户、重点企业生活生产用电,将电力短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根据省能源局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按照“先生活、后生产、有保有限”原则科学合理配置电力资源,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涉及公众利益、国家安全等优先购电用户和重点生产企业电力供应。
(二)明确边界,落实有效。打好“市场+行政”组合拳,划清市场化需求响应与行政化负荷管理的业务边界,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果断启动负荷管理方案。健全“政企协同,合署办公”的工作机制,扎实落实方案编制、用户组织、实战演练等工作。
(三)规范业务,确保安全。科学编制负荷管理方案,避免纳入影响人身安全和经济损失设备。严格执行业务流程,做好用户告知工作。对于执行不力用户,采取政企现场督查方式,确保负荷控制到位。
二、负荷管理方案安排
(一)方案分级
2023年瓯海区迎峰度夏负荷管理方案共安排38万千瓦错避峰负荷,分6级方案执行。
A级方案:6.3万千瓦
B级方案:12.7万千瓦
C级方案:19万千瓦
D级方案:25.3万千瓦
E级方案:31.7万千瓦
F级方案:38万千瓦
应急机动负荷:3.8万千瓦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科学编制负荷管理方案,按 A-F 级分级启动实施,具体落实措施按周一至周日分别排定。
(二)应急机动负荷
应急机动负荷应在短时间内压减负荷,不包括高危、重要用户,防止快速切除负荷,导致人身、设备事故,影响社会公共安全。
三、需求响应方案修编
根据今年迎峰度夏全区电力供需形势,确保常态储备六轮7.64万千瓦、全时段需求响应专项预案。
四、组织实施
(一)预警发布
供电企业要密切关注电力供需形势,科学开展负荷预测,如预计实施需求响应不能满足供需平衡情况下,及时提出启动负荷管理预案的意见建议。经相关部门研判后,下达负荷管理预警。
接到下达的负荷管理预警后,负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当地供电企业立即通知各镇街、开发区等部门做好执行负荷管理方案的准备,同时各镇街、开发区及属地供电所通知相关电力用户做好负荷管理工作,有关重要电力用户要及时检查备用和保安电源,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二)方案发布
预警发布后,根据实际电力供需情况启动负荷管理 A-F 级负荷管理方案。
(三)方案执行
负荷管理执行期间,供电企业应组织各供电所,利用负荷管理平台监测、统计负荷管理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到位的用户,各单位应会同供电企业,第一时间开展用户现场督查,确保负荷控制到位。
在下达取消负荷管理方案指令后,供电企业应及时告知相关用户,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五、工作要求
(一)完善负荷管理工作机制。要会同当地供电企业,进一步深化“合署办公,联合执法”机制,积极做好宣传沟通,引导企业有序开展错峰、避峰,严格负荷管理执行程序,履行提前告知用户义务,对需要负荷控制的企业,通过公告、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向电力用户发布信息;严格做好居民生产生活和重要用户电力保供。 加强用电形势和节能宣传,引导用户安全用电、科学用电、节约用电。鼓励发挥增量配电公司、售电公司、直购电大用户等市场新主体在负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提高负荷管理应急响应能力。要充分考虑特高压以及重要省际受电通道故障停运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对本地供用电可能带来的影响,迭代完善负荷管理应急响应机制,启动修编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联合演练,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和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充分发挥负荷管理平台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负荷管理系统作为负荷管理工作载体作用,确保负荷实际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90%以上。负荷管理的方案编制、执行、调整等全过程纳入负荷管理系统。对于故意破坏负荷管理终端、拒不执行错避峰措施等情况,要加大执法查处力度,确保负荷管理方案顺利执行。
(四)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要继续加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节电管理,有效控制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持续推进城市道路节能改造工程。鼓励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工作,提升电网负荷弹性。进一步加强技术节电,大力推广蓄能、热泵、高效电机、绿色照明等节能环保技术,优先选用电能等清洁能源,显著提升全社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