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瓯海区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22-08-10 12:35 访问次数: 来源:区统计局

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疫情多发散发等超预期突发因素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冲击,半年度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增加。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总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91亿元,同比增长0.6%,居全市第12,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市1.9、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一季度1.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第二产业增加值152.83亿元,同比增长0.3%,低于一季度7.3个百分点,居全市末位;第三产业增加值219.62亿元,同比增长0.7%,低于一季度7.3个百分点,居全市末位。

(一)三次产业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承压运行

1.农业生产平稳向好

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46亿元,同比增长4.4%。农业总产值5.1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2.8%;林业产值0.08亿元,同比增长1.8%;牧业产值0.87亿元,同比增长13.3%;渔业产值0.01亿元,同比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0亿元,同比增长9.9%。  

2.工业生产持续承压

上半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3.68亿元,同比增长0.3%;规上工业销售产值270.35亿元,增长7.1%,低于全市平均4.0个百分点。27个大类行业中有1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纺织服装业增长0.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6.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3.0%。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8.93亿元,同比增长13.2%,低于全市5.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70万元/人年,下降3.1%,低于全市平均6.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逐步维稳

上半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9.62亿元,同比增长0.7%,居全市末位,低于全市平均3.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5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2%, 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0.5%、-19.4%、6.5%、-16.2%和6.5%。上半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1.1%,低于全市平均4.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5月)下降24.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5月)增长12.2%,居全市第8。

(三)三大需求稳步向上,消费市场恢复增长

1.消费市场有所改善

上半年,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99亿元,同比增长3.0%,高于全市平均1.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从限上情况看,完成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23亿元,增长10.5%。其中商品零售58.41亿元,增长11.0%,餐费收入3.82亿元,增长3.2%;从商品类别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汽车类等商品销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3.7%、17.1%、19.7%、35.2%。按消费体量来看,汽车、石油占限上社零的比重达到56.7%,汽车类完成限上零售额22.23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14.61亿元,增长167.1%,拉动限上社零增速15.9个百分点,贡献较大;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限上零售额5.48亿元,增长4.91%。

2.有效投资继续增长

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6%和35.4%,分别高于全市平均5.0、25.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和第4;制造业投资、民间项目投资、交通投资、生态环境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1%、-2.8%、11.4%和1.9%,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5.2、13.4、24.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第9、第9和第11位。

3.对外贸易总体良好

上半年,全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80.65亿元,同比增长22.3%,低于全市平均7.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36.77亿元,同比增长35.4%,低于全市1.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43.87亿元,同比下降3.6%,低于全市9.0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从主要出口商品看,鞋类、眼镜及其零件、纺织纱线、服装及衣着附件、汽车零配件等商品分别增长59.0%、35.9%、13.0%、37.1%和32.2%,5类商品占全区比重为57.1%。

(三)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共富格局逐步显现

1.居民收入位次跃升

上半年,全区全体居民收入37331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跃居全市首位,较一季度上升1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71元,高于全市水平1001元,居全市第4,同比增长5.5%,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较一季度上升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9元,高于全市水平5414元,居全市第2,增长7.9%,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较一季度上升3位。城乡收入比为1.51。

2.财政收支结构优化

上半年,全区财政总收入40.45亿元,同比下降24.8%,高于全市平均1.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34.83亿元,下降3.7%,高于全市平均5.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其中,税收收入22.73亿元,下降1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04亿元,下降5.3%,其中民生支出26.52亿元,下降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7%。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5%、186.2%、16.3%、44.9%、和15.7%,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要素配置更趋合理

1.新兴产业保持活力

上半年,全区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6.2%和4.2%。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8.5%、35.3%,较上年同期比重分别上升6.0、-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实现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33.45亿元,同比增长55.4%,新产品产值率46.3%。

2.金融市场支撑有力

6月起,鹿城、龙湾、瓯海及开发区与市本级合并统计,合并后6月市区各项存款9560.78亿元,增速11.2%;贷款8815.30亿元,贷款增速15.7%。全区深化“资产授托融资”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广科创指数贷,受惠面进一步拓宽。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6月末,“资产授托融资”模式惠及3.33万家市场主体,余额达87.82亿元,其中,小微资产授托融资惠及2705家,余额15.84亿元。“科创指数贷”惠及企业360余家,融资金额达3.8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1.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

一是多项重点经济指标全市位次靠后。仅从GDP19项基础指标看,低于全区平均的有14项,占比73.7%;全市排名倒三的指标共11项,占比57.9%。从指标位次和与全市平均比对来看,半年度形势严峻,后续经济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指标匹配性较差。从产销率来看,半年度全区累计产销率93.9%,低于全市1.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从用电量看,全区工业用电量下降10.7%,低于全市7.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1。

2.工业稳增长基础仍不牢固

一是工业生产动力较缺乏。受到疫情持续性对需求的影响,消费信心仍然不足。五大支柱行业呈现“一升四降”,其中,服装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分别下降2.6%、4.9%、32.6%和35.7%。从分镇街(开发区)角度看,6月当月工业产值下降的镇街(开发区)有12个,占全部比重的85.7%,普遍性负增长。二是大型、小型企业增势趋缓。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3%,较上半年回落8.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增长10.4%,较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同比增长5.3%,较上半年回落17.0个百分点,大型和小型企业增速均有所放缓,二季度下滑较快。其中,93家超亿元的企业中,6月负增长51家,连续近三个月负增长的有33家。三是工业投资领域增长后劲不足。上半年,我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市平均低11.7、1.5个百分点,排名居全市第8位;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9个百分点。

3.房地产市场风险还需警惕

目前看来,房地产回暖迹象还不明显,1-4月、1-5月和1-6月全区房地产销售面积分别下降1.5%、19.0%和41.1%,二季度降幅逐月扩大。一是房地产新增项目较少。房地产企业预期普遍悲观,截至目前暂无新增房地产开发地块出让,新入统房地产项目仅2个,项目入库新增乏力,导致房屋新开工面积明显回落。上半年全区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7.2%。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84.3%。 二是关联经济领域受到牵连。上半年,工业领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3%、14.5%。消费领域,上半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限额以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下降34.2%、76.0%和51.7%。

4.商贸业领域增长动能仍需加强

一是大宗商品拉动作用减弱。大宗商品开票企业销售额占全区批发业限上销售额的比重达到62%,该类企业受大宗商品价格、政策等影响较大,流动性较强,且对全区批发业销售额增速影响较大。上半年,55家大宗商品开票企业完成限上销售额增长12.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4.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6.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二是电商零售大幅回落。上半年,23家零售电商企业完成限上零售额3.41亿元,同比下降1.5%,比一季度回落23.5个百分点。全区传统零售电商受到新零售的冲击,“低增速”“负增长”或将成为是电商零售态势。

三、下半年的展望与建议

总体来看,经济克服突发因素的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半年度在深度下跌中,逐步提高经济韧性,稳住经济大盘。目前,外部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疫情时常反复的影响仍要时刻关注, 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我们建议:

1.狠抓招大引强,聚焦新兴经济培育。一是大干招商,干大招商。充分发挥各地驻点招商干部作用,深化“专班+派驻”招商引智模式,重点招引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2”工程项目、大体量单体制造业项目等。二是要发挥优势,升级转型。用好瓯海的科技优势,积极为企业升级赋能。依托瓯海区各类高校以及研究院资源优势,重点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能级高附加值项目。

2.紧抓政策窗口,助企纾困保市场主体。一是加大企业纾困力度。全区要承接好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紧抓政策红利的窗口期。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支持地方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区,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夯实稳就业基础。用好瓯海人社局的助企纾困12条政策,持续优化稳就业服务。坚持用工监测和失业监测相结合,积极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突出、招聘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通过“瓯海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及多类别工作服务群,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提高就业匹配率。

3.牢抓疫情防控,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大力开拓新消费热点。继续发挥瓯海汽车产业的优势,重点聚焦瓯亚汽车公园、瓯融汽车产业园等消费项目,扩大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消费量。持续发挥南湖、中心区、高铁新城、大学城四大夜间经济集聚区,发展月光经济,强化品牌效应。二是全域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加强节假日消费券发放,开展一系列节庆活动,促进云顶草上世界、山根音乐小村等地提升文旅品牌建设,完善旅游相关消费产业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