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瓯海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育服务业新动力,推进服务业结构调整,一季度,服务业开局良好,总体呈现继续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99亿元,同比增长25.2%。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行业门类中,有7个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剔除房地产开发)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6和10.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规模以上服务业恢复基础持续巩固,行业增长面保持稳定,企业增长面稳中有升。
1.运输代理业和仓储业增速下滑明显。该行业共有7家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下降41.9%,较上年同期下滑103.0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倒三。主要是因年度新增企业温州立鑫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受国际形势紧张,燃油价格上涨等原因,与合作方业务合同还在商讨中,若国际形势没有好转,今年可能不开展业务,将会对我区该行业增速造成较大波动。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缩小。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33亿元,同比增长6.2%,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缩小2.47亿元。该行业从2021年度的10家规上企业减少到4家企业。一是因为业务活动为QQ、游戏币充值等业务软件信息类企业划分为金融业;二是软硬件集成安装一体化类企业,大多业务活动为监控安装等建筑业或者硬件销售为主,软件植入及软件后续服务较少,入库审批过不了,故上规企业大幅减少。
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20.2%,位居全市第六。总体来看,四大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呈现“三增一降”态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8.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8.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29亿元,同比增长59.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28亿元,同比下降26.8%。
4.部分行业事业单位职工薪酬与用工人数运行稳健。一季度,全区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应付职工薪酬17.42亿元,同比增长20.5%;期末用工人数2.24万人,同比增长6.4%。实现人均月薪酬25892元,同比增长13.2%。因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国家体制制度保障以及年底绩效考核奖、区政府质量奖和市、区级名师奖金发放等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职工薪酬稳步提升,用工人数总体稳健。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部分行业受疫情影响恢复缓慢。由于各地疫情散发,部分生活类、接触类服务业行业受到管控,如交通运输业企业因限行的措施,物流运输不畅,导致大部分交通运输业企业短期内业务量明显降低。文化娱乐业的温州乐园和极地海洋世界因疫情原因,游客量大幅减少。
2.居民服务业发展缓慢。居民服务业涵盖服务内容多、业务范围广,是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瓯海区居民服务业企业大多以规模以下小微企业为主,规上企业数量较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仍处于“小、弱、散”的经营状态。在库的6家居民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修理和工厂洗涤服务行业,缺乏家政服务、婚庆公司、宠物医院等常见居民服务业企业,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部分行业事业单位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事业单位上报统计数据流程一般为财务人员提供基础财务数据给办公室行政人员进行联网直报,故两年数据出现偏差增速异常时,不能及时发现。并部分单位是在上级部门统一核算,单位财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数据,造成上报人员多次修改上报数,修改痕迹过多,易引起上级统计部门关注。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提升新增单位质量力度,建立后备培育库。一是将规上服务业新增单位质量纳入考核机制,引导镇街、开发区通过引进、变更产活为法人等方式,增加规模大、成长性好的月度新增单位,为服务业加快增长注入新活力。二是依托行业协会、税务部门和属地镇街资源要素,筛选出一批成长性好、经营稳健、发展潜力较大的“种子”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梯队培育库。
2.加强重点企业运营监测,有效抓好企业帮扶。各主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上服务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调研走访和运营监测,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本部门指标对全区发展的支撑力度。在政策方面加强指导帮扶,在需求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对行业贡献突出、带动成效明显的优质企业,给予奖励支持,避免企业外迁、业务外流,努力让企业扎根瓯海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3.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抓好源头数据质量。部分教育、卫生行业单位统一在主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单位财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月度会计核算数据。应加强与教育、卫健、民政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向参与联网直报的单位反馈数据,确保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