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综合政务 > 计划总结
  •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89/2022-47472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计划总结
  • 发布单位:瓯海经开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2022-04-0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瓯海经济开发区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4-06 15:21 访问次数: 来源:瓯海经开区


2021年,是瓯海谋划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是经开区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过去一年中,经开区围绕“五地五区”“十大新局”美好蓝图,扎实推动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招商引智、城市建设、基层服务等中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居全省第21位;上榜省2020年分领域分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连续两年入围省级经济开发区(西南片)10强。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1年亮点工作

(一)基层党建出新出彩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精心培育企业联盟宣讲队暨“浙南火种”党史宣讲团,为企业一线带去宣讲33场,受众达1100余人次。广泛动员企业职工参与党史知识竞赛、百幅作品征集、红色电影周系列活动,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新增单独组建党组织11个、联合组建党组织205个,上市公司、亿元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00%打造红色阵地标杆。在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10周年之际,企业社区作为全国唯一现场观摩点圆满承办全国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研讨会参观活动;企业社区党委获评“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新打造企业社区城市驿站,9月投用以来,常态化服务新业态群体职工3000余名,获评省级示范城市驿站。有序筹备换届工作。针对“辖区内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户籍人口”这一现实情况,经开区着重做好企业职工选民信息登记工作,向全国1082个县区发函12000余份,协同职工户籍地办理选民资格转移申请书、资格证明,共登记选民4543名。

(二)经济发展提速提效

疫后经济复苏有力。2021经开区37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0.21亿元,同比增长10.9%;限上销售额、限上零售额、限上软件信息业营收、限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等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愈益优化。战新企业89家产值占比突破50%;高新技术企业194家产值占比突破7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8家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正增长。科创活力持续增强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6家,省级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7家。凯迪仕、华联机械获评浙江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百珍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1年度省级创建名单。“隐形冠军”再创新高。新增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家

(三)招商引智可圈可点

诚揽高能级项目。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个,落地在建亿元产业项目12个、到位资金39.94亿元,到位外资3161万美元施洛华眼镜项目进入控规调整阶段,中科海微落户总部经济园。广纳高层次人才。新引进大学生5111任务完成率106.48%),技能人才7604任务完成率217.26%)举办第十三届大广赛策划案决赛,向全国各地广告创意人才和创新创业精英推介瓯海。

(四)城市空间精建精美

城市更富魅力。以全域环境美为目标,积极开展“美丽瓯海”全域行动,统筹推进亚运新城“精品风景带”打造金角银边”地块开发利用以及美丽园区”“美丽示范厂区”等6项示范创建行动,已创成最美道路1条,最美园区2个,最美厂区5个,最美市场1个。园区更具活力。积极盘活存量空间,完成低效工业用地项目整治304.13亩、低效工业厂房整治11.56万平方米;畅通区域发展脉络,莘二路、梧慈路、大维路、富得宝路、豪新路顺利完工并通车,其中大维路建成全省首条安全生产示范街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债资金,推进百成路、莘一路、富阳南路、官庄路道路建设。

(五)基层治理落实落细

严密筑牢疫情防线一丝不苟落实重点场所管控措施,对辖区企业、药店、诊所、医院、市场等16类重点场所进行常态化网格督查走访,对发现问题即查即改,织密疫情防护网。优化细化全员核酸检测预案,立足辖区工业园开放、半开放特点,重点做好各片区检测底数排摸工作,实现物资人力多点供应、灵活调配。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数据核查和人员处置,持续开展自主排查、全面督查,截至127日,累计核查人员数据9061条,落实人员管控647人次。率先启用流动疫苗车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设置仙岩片区方舱点便员工接种,基本实现企业职工疫苗接种全覆盖。效化解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国家信访局交办的重复信访事项2件,化解率100%;办理政务投诉平台群众投诉件1969件,受理劳资纠纷案件850余件,含群体性欠薪案件34件,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咨询100余次。落实惠企利民服务收集化解企业关切问题、办理代跑代办事项300余件。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三服务2.0”的精准度有待提升。还需更加及时主动地分析解决企业招工难、出口货运难等共性难题,高效对接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全力减轻新冠疫情和复杂外部环境给企业外贸、招商、投资等方面带来的阻力,提振发展信心。

欠薪问题前置监管有待加强。群体性欠薪案件仍有发生,化解手段以事后追讨为主,易引发不稳定因素,还需提前介入、提早干预,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加强员工普法教育,实现预防有效、追讨有力。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经开区将继续“五战状态”“六精标准”凝魂聚力、提神振气,把“城产人”融合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始终,持续强化平台职能、提升治理效能、积蓄城市势能、转换新旧动能、挖掘消费潜能,为瓯海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杆输出更多经开区样板

(一)聚焦平台职能强化,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树样板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进行经开区“三定”方案的细化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剥离社会性事务,引导人力、物力、财力向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倾斜。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的同时,重点加强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微观经济运行的全方位把握,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在“腾笼换鸟”“招大谋强”下苦功,保证三分之一以上力量投入招商引智工作,确保做好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

(二)聚焦服务效能提升,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树样板

推进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引导全体干部强化担当意识、服务自觉、创新能力和底线思维,以问题查找入手、在难题化解上发力,全程服务、精准服务、联动服务,在“三服务2.0”实践中推动营商环境向更高水平跨越。深化企业社区创新创业“一件事”办理大厅建设,依托“红创联盟”集聚融资保障、引才招工、法律服务等优质助企资源。守牢社会风险防控关口,完善疫情防控核查机制,提高矛盾纠纷防范化解能力,探索建立工业园区安全环保应急指挥数字中心,试行“数字化监管+扁平化处置”联动智治,护航企业规范、和谐、安全运转。

(三)聚焦城市势能积蓄,在高端要素集聚上树样板

吹响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号角,主抓工业“能耗”双控主战场,加快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拆改结合促进旧工业区蝶变;推进空置物业的排摸梳理、整合利用,全面盘活可供招商楼宇资源,为好企业、好项目留足落地空间。探索与基金公司专业咨询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借助专业力量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聚焦产业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精选优选项目;完善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健全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跟到底”。聚焦制造业企业普工短缺的突出矛盾,持续收集企业用工诉求并传导至人才引育供给端,针对鞋服、眼镜、智能锁等主导产业的核心岗位和紧缺岗位人才实行定向招引、定岗培养,扎实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四)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在产业体系迭代树样板

锚定“双碳”目标,精准排摸高耗低效企业,逐家制订整治提升方案,倒逼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力构建新经济格局,以生命健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特色小镇创建为主线,全面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力度,推动新经济成果应用落地,重点扶持一批生命健康、时尚智造、智能安防、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小微企业加速成长。抢抓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建设契机,鼓励凯迪仕、德赛、蓝道等龙头企业引路领跑,争取新增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序推进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谋划建设,打造4个宜居、宜业、宜游、高吸引力的示范园区。

(五)聚焦消费潜能挖掘,在商贸服务发展上树样板

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关键,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抓实商贸业、服务业主体培育,优先接洽并布局增长速度快、辐射能力强、区域贡献大的总部型企业,构建以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为重点的商贸业网络,形成集商贸商务、设计研发、品牌孵化、电商服务、创业居住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悉心筹备眼镜小镇采购节、大广赛策划案现场决赛、全国智能锁行业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大会等特色活动,以展会经济、首店经济和网红经济刺激消费,眼镜小镇、智能锁品牌街、时尚智造小镇等亮点板块打造为商业地标。

四、对区委、区政府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完善工业企业评价体系,提高“腾笼换鸟”精准度。着眼“双碳”目标,结合能耗“双控”工作要求,借鉴实施亩均论英雄、效率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对企业发展质量、效益、能耗和环境友好度进行综合评级,试行分行业的末位淘汰制

二是建议完善亩均定档规则,消除升规潜力企业顾虑。当前小升规、防下规工作中,年产值在2000万元边缘波动的企业是小升规潜力企业,后续也容易成为下规风险企业。部分企业考虑到升规再下规将导致亩均评价降档、限档,给后续经营带来较大阻力,升规意愿不高。因此建议除恶意下规情形外,取消下规企业降档、限档,按照规下企业正常标准进行评价;取消规上企业D档评价,降低C档比例至5%;取消规下企业A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