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社会救助和福利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9-03-18 17:03 访问次数: 来源:区民政局

一、分类施策, 提高救助救灾保障水平

1.开展低保专项整治。对全区所有低保家庭进行核查,退出531户,新增112户。截至10月底,全区共有低保3478户5789人,共支出3853万元。

2.开展分级分类救助。临时救助135户,共支出47万元;启用医疗救助快速结算系统,医疗救助7560人次,共支出1165万元,实现群众“零跑”;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为48户特殊困难家庭送上3000至10000元慰问金,共支出22.1万元;为3户突发重大疾病的家庭分别送上“救急难”救助金5万元。对1529名申请公租房补贴和残疾人困难两补对象进行收入核定。

3.落实慈善事业和儿童关爱工作。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逐步完善,为114名困境儿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081元提高到1497元。通过“焕新乐园”改造项目,改善30户困难家庭儿童的学习居住环境。通过"添翼计划"为21名残疾儿童实施免费康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有序开展,对接社会资源为50名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课业辅导等服务,为2名无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落实监护人。打造瓯海区慈善组织孵化基地,同时发展、培育慈善公益组织10余家,并入驻基地。

4.做好救灾政务公开全国试点。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出台全省首个《自然灾害救助实施标准》,开发了防灾救灾微信小程序,编发防灾宣传“微宝典”,率全省之先实现了避灾场所“一键导航”,制定救灾领域第三方服务监管机制,建立避灾场所“标准化”和资金监管“三审核”机制。完成20处村级避灾场所规范化提升。通过公开招投标,投入115.5万元,夯实区、镇街两级救灾的物资储备。

二、提升品质,加强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1.养老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率全市之先在潘桥、娄桥、新桥街道建成3家镇街级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3613㎡,区财政总投入845万元,并引进重庆百龄帮、国太亚医等专业养老机构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区财政对示范型和标准型养老服务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年和30万元/年的运行补助。  

2.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做好助配餐服务,在泽雅镇开展“老年免费食堂”试点工作,20家老年食堂为低保、低保边缘户和8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在其他街镇依托机构和委托社会资源配、送餐等模式建立25家老年食堂,提供集中就餐、送餐上门等服务,惠及500多人。引入5A级社工组织为35家照料中心的老年人私人订制为老服务,开展活动280场。引进厦门国太等3家专业养老机构,为2000多名有需求的高龄、独居等困难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在新桥街道金蟾社区试点开展“互联网+居家安全管控”模式,为24户困难老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和系统的安装,为392张楼梯安装转角爱心椅、配置爬楼机等。为全区8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费提供“一键通”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分层分类培训,培训295名养老护理人员,建成养老护理领军人才工作室和老年服务社会工作室。

3.“互联网+”搭建医养服务桥梁。开展智慧医养试点工作,在全区5家照料中心打造“健康小屋”。全区111家居家养老和19家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院实行有效协作,覆盖率分别达60%和100%。

4.老龄事业全面科学蓬勃发展。一是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加强老龄工作委员会建设,认真部署开展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二是建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为全区60-70周岁的低保、特困、失独老人和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今年免费保险年龄从去年的80周岁扩大到70周岁,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保障。全区共投入保险经费110万元,惠及老人36982人。免费为易走失群体发放“安心手环”。 简化办事流程,购置制卡机,完善老年优待证即办即领工作。 三是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坚持典型示范引领,认真总结老年电大教育工作经验,新增教学点3所。充分发挥区老龄委讲师团作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四是打造“银龄之家”让老人乐享晚年。区级财政投入570万元,在20个村周转房内建立20个“银龄之家”,已建成面积9565㎡,入住老人5971人。“银龄之家”设立培训、医疗、理发、厨房、文体室、洗衣房、餐厅等设施,并引入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开展服务。五是开展“敬老月”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老年节大会暨“银龄之家”慈善基金启动仪式,组织开展“舞彩人生”中老年舞蹈展演活动。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并送上寿星匾和慰问金,扎实推进孝文化建设。六是开展红色领航幸福银龄行动。高标准实现村级老年协会规范提升“3个100%”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基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启申请备案“绿色通道”,实行“边申请登记、边实体运作”,完成所有镇街老年协会预登记和村级为老服务中心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