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01/2016-57191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单位:区府办
  • 成文日期:2016-02-14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2016年瓯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6-02-24 10:50 访问次数: 来源:瓯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02月20日

在温州市瓯海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温州市瓯海区区长 彭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和2015年主要工作

  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资源要素紧缺的发展现实,区政府在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创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生态区、省级卫生强区、省级“清三河”达标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全省“三改一拆”先进区、全省法治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好,全力推进以有效投资和温商回归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进等升位。全区生产总值从274.8亿元增加到450.3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总收入从31.6亿元增加到4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1亿元增加到28.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5%、15%,总量和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四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4.5亿元增加到230.5亿元,年均增长17.1%;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6.3亿美元增加到21.9亿美元,年均增长6.1%。累计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1298.8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年均增长32.5%,连续四年考核排名全市第一;近4年省外回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13.6亿元,年均增长70.4%,招商引资连续四年居全市前列。有效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跃居“四区”第一。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以“四换三名”和“三转一市”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67.2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主板上市企业2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企业62家,各类金融机构由16家增加到33家。建筑业施工产值从124.2亿元增加到200.6亿元,年均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成功引进华润万象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业项目。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63︰35.1调整为1.3︰55.2︰43.5。

  五年来,我们坚持克难攻坚,全力推进以瓯海新城和道路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实现了从有区无城到有城可依的历史突破。中心区核心区块建成投用,牛山片区、南湖新城、站前商贸区等重点板块展现雄姿,瓯海新城跻身第二届“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行列,彻底结束了“有区无城”历史。区行政中心到达各镇街驻地“15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累计新增道路里程92公里。温州南片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新建一二级地下管网68公里。220千伏丽岙变等重大配套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变电容量1440兆伏安。

  五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举,全力推进以“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实现了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六城联创”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公园19个、城区绿道98公里、森林绿道126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6.9平方米提高至15.7平方米。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407万平方米,3个“无违建街道”、34个“无违建村”通过验收。西向排洪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近三年完成治水投资72.2亿元、生态河道建设37.5公里。造纸、电镀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完成整治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9%、15.6%、16.1%、11.6%。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公共财政累计安排民生支出86.6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24.5万人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707元、25929元,年均分别增长9.8%、11.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4︰1缩小为1.76︰1,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10户,建成拆迁安置房93万平方米。温医大附一医新院、瓯海一高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7.7%,门诊均次费用下降30%,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全省排名前移45位,四年三次获得“平安区”称号。“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集中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削减25.1%。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奋力冲刺“十二五”目标,积极谋划“十三五”思路,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区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工业供地557亩,建成标准厂房54.6万平方米,郭溪包装产业园等3个市级示范小微企业园开工建设,完成工业性投资50亿元,增长18.9%。“四换三名”“三转一市”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启动实施,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12个、“个转企”613家、“企转股”19家、“小升规”89家、“限下转限上”76家,伟明环保在主板上市,森马集团入选全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名单。特色小镇申报走在全市前列,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助企解困力度加大,区股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创新推出“泽雅指数”、金融诉调衔接等举措,落实涉企优惠政策资金10.9亿元,处置帮扶风险企业59家,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实现“双降”。重大服务业项目加速实施,华润万象城、大西洋银泰城基本建成,大象城商贸中心、港龙商业广场等项目实现结顶,传化公路港成功落地。旅游发展“四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梦多多小镇建成开业,泽雅创建4A级旅游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实现旅游总收入68亿元,增长15.2%。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全市首个跨境电商园区和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建成投用,网络经济服务中心一期成功落地。种子种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家。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清零”行动强势推进,率全市之先完成“清零”任务,省“411”项目和省市重点工程全部超额完成投资任务,实现限上固定资产投资352.4亿元,增长14.4%。招商引资“双月攻坚”深入推进,新落地项目26个,省外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77.6亿元、市外房地产项目到位资金86.8亿元。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南湖路、104国道拓宽改造一期、仙岩景区入口道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广化南路景山隧道、新双南线隧道实现贯通,瓯海大道西延、吹台山隧道及接线、天长岭隧道复线、绕城高速西南线、市域铁路S1线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区、牛山等板块功能进一步健全,西山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启动实施,城市中央绿轴区块政策处理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向水厂、瞿溪垃圾转运站等项目建成投用,110千伏蟠凤变、南湖变完成主体工程。要素保障不断强化,成功发行全国首批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17亿元、城投公司企业债券16亿元,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3952亩,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3423亩。

  (三)全力优化城区环境。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启动实施,沙河、丹东、净水等6个村完成签约1426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43%。 “三改一拆”有力推进,改造“三旧”348.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55.5万平方米,新桥、丽岙基本达到“无违建街道”创建标准。“四边三化”“两无三化”深入开展,新增城区绿地90.6公顷,整改提升“两路两侧”乱点46处。“五水共治”保持攻坚态势,“水岸同治”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郭溪片、梧田片等4个片区中小河流治理顺利完成,丽岙中心片等16个片区截污纳管项目建成投用,整治黑臭河34条、沿河排污口350个,成功消除仙门省控站位劣V类水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加大,娄桥、丽岙规范机动车停放试点扎实推进,22个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铁路温州南站周边区域和瓯海大道沿线环境整治启动实施。交通治堵取得积极成效,打通断头路6条,新增专用停车泊位5779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20个。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247台,淘汰黄标车1952辆,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条、精品村5个。

  (四)全力推进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率全国之先试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颁发全国首张社会组织“一证一码”登记证书,率全省之先推行市场准入“六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券、幼儿园混合制办学、医养融合和民宿认证发牌等改革探索走在省市前列。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个,新入选人才6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7家,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53.1%。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深入开展,新增专利示范企业1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302件,居“四区”第一。

  (五)全力改善民生质量。2015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2.2亿元。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茶山三小开工建设,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对外招生,瓯海职专创成国家中职改革示范学校。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中医院、三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区塘河民办博物馆群启动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对外开放,新建城市书房3个、“拆后利用”全民健身项目2个,仙岩创成省级文化强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4.03万人次、城镇就业人员1.21万人,建成民办养老机构2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得到加强,建成拆迁安置房38万平方米、交钥匙1741套,归集住房公积金4.35亿元。“平安瓯海”建设扎实推进,“百日维稳攻坚大会战”深入开展,重点区域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各类事故起数下降6.3%,化解区级历史遗留问题32个、重点信访积案25件,减员增效1.1万人,刑事、两抢和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数分别下降6.1%、22.4%、12%,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六五”普法全面完成,国防、人防、人民武装、双拥优抚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移民、档案、地方志、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全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81件、政协提案145件。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阳光执法E 平台建成运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镇街权力清单完成编制,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逐步实施,政务服务网率全市之先延伸到镇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外事侨务办组建运行。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化整改落实,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下降9.2%。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中共瓯海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和广大企业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瓯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瓯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受宏观形势变化影响,以及我们工作方法和工作力度的原因,“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指标有8项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其中生产总值离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差1.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离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差4.2个百分点。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全区人民深表歉意。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城市转型看,项目布局不合理,城市建设档次不高,交通、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半城市化”现象突出,城市环境和品质难以吸引高端要素。从经济转型看,“两链三险”影响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大项目偏少,生产成本高、产品层次低、企业经营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从社会转型看,社会事业基础仍较薄弱,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养老事业与群众需求尚有差距,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明显,消防和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社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从政府转型看,政府履行职能还存在越位缺位问题,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公正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意识、大局意识仍有欠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找准对策,认真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瓯海区委《关于制定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制定了《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联动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区

  “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650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70000元和40000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累计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使瓯海综合实力更雄厚、城乡统筹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治理体系更完善、人民生活更幸福。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追求高水平、推进均衡化、增创新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

  (一)突出布局优化与功能完善,着力提升城区首位度。坚持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区核心引领作用,突出东翼“都市客厅”、西翼“都市花园”功能,抓好瓯海大道、市域铁路、温瑞塘河沿线综合规划,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并进、三带联动”空间格局。深度开发重点区块,完善南湖、牛山等板块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综合谋划铁路温州南站周边开发,加快站前商贸区建设,做大做优高铁商圈,着力打造“高铁经济”强区。发挥湿地生态溢出效应,统筹谋划梧田、南白象、三垟、茶山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环三垟湿地公园特色经济圈。深化瓯海大道沿线空间布局研究,强化沿线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沿瓯海大道经济走廊。谋划推进市域铁路沿线及其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着力打造沿S1线现代城市连廊。发挥主塘河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主塘河沿线景观和教育、医疗、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沿塘河生态文化长廊。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成绕城高速西南线、广化南路、104国道西过境等一批重大项目,构建对外互通互联、对内畅通有序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成8个片区25个城中村改造,实施停车场建设、市政架空线路“上改下”等一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城区品质。

  (二)突出产业培育与平台拓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顺应产业跨界发展和融合发展新趋势,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服装、鞋革、眼镜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加快泽雅、仙岩等景区开发,鼓励发展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强化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打造温州城郊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以休闲精致和绿色循环为导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边规划、边研究、边建设、边探索,全力推进时尚智造、生命健康和财富、智创、肯恩等特色小镇建设。实施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深化“三转一市”,推进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和品牌强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展境外并购、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强化投资环境建设,促进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

  (三)突出创新驱动与学城联动,着力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力量办学办医等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社会治理、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着力形成一批可借鉴的改革样本。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非禁即入、亩产效益”导向,完善宽进严管的审批监管制度、集聚集约的要素配置制度、扶优助强的服务保障制度。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大力发展众创、众扶空间,支持大学科技园创建新型孵化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创业创新平台。加强瓯海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高等院校周边区域规划,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人才、知识外溢,打造温州大学城文化创意社区。积极营造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良好环境,推进创新型团队和技术型智力集聚,培育一支能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四)突出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美丽瓯海。完善城乡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加大治堵治乱力度,加强铁路温州南站等重点部位管理,切实改善城区形象。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基本实现“无违建”,重现江南水乡风貌,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坚守生态红线,强化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重污染高耗能企业整治力度,加快建立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强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五)突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着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努力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普遍持续增收。加快补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产品供给“短板”,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注重对特殊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强对儿童和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统筹做好慈善、福利、残疾人事业发展,让全体瓯海人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深化“平安瓯海”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安全防范、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综合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全力做好“十三五”开局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按照区委八届九次全会部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为完成上述目标,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聚焦城市建设

  1.抓城中村改造。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发力,连片改造、快出形象”,推进将军、吕家降、林桥头、林村、池底等14个村(区块)3011户改造签约,抓好丹东、沙河、樟岙、张严冯等村政策处理扫尾,拆除旧房45万平方米。探索城市总规外旧村改造模式,启动丽岙、仙岩、泽雅等镇街的区块改造试点,丰富多层次改造样本。深入实施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第三批15个村整治,改善城中村环境面貌。

  2.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建成投用瓯海大道西延、吹台山隧道及接线、龙霞路一期,推进104国道西过境、广化南路、新双南线、天长岭隧道复线、龙霞路二期等道路建设,开工建设茶山环山路、仙岩仙竹路等项目,深化南环线、330国道、218省道瓯海段等工程前期,配合抓好宁波路北段、市域铁路S1线、绕城高速西南线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卫设施,加快丽岙垃圾中转站建设进度,新建公厕10座,配合推进西向生态填埋场建设。启动新一轮配网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用220千伏城西变和110千伏南湖变、蟠凤变,开工建设110千伏马桥变。强化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免费WIFI网络服务点80个。

  3.抓重点区块开发。着力完善中心区功能,建成投用市人民医院、规划展示馆、博物馆、云天楼洲际广场、瓯海区外国语学校等项目,加快中心区商务一期、瓯海农商行大楼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中心区行政绿轴、教师进修学校。综合谋划站前区块,完成12.9平方公里站前概念性规划研究,配合抓好铁路温州南站综合交通组织优化,启动西广场综合性站场建设。加大南湖新城、牛山片区、西山路沿线等重点板块开发力度,加快牛山商务楼及市政道路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北外温州附属学校、西山路扩建等项目,促成牛山电影主题公园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大三垟湿地公园周边做地力度,谋划招引一批休闲养生和景观房产项目,配合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形成环三垟湿地公园特色经济圈。

  (二)优化产业结构

  1.做大现代服务业。加速商贸业发展,建成投用华润万象城、大西洋银泰城、大象城商贸中心、港龙商业广场等项目,加快欧尚春天、华美达广场、巨溪国际真皮大世界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浙南花城,打造“购在瓯海”品牌。推进网络经济强区建设,促成赛伯乐集团温州总部尽早落地,开工建设网络经济服务中心一期,培育一批综合性电商街区和淘宝村。深入推进旅游发展“四大提升行动”,深入挖掘“两山一水”地域文化,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民宿,开工建设温州乐园二期、巧克力乐园、石岩屋入口广场及环形步道、将军岩乡村游等项目,建成崎云度假山庄,创成A级旅游企业2家,确保泽雅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审,打响“游在瓯海”品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化调整物流园区布局,推进传化公路港建设。加大房地产行业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2.做强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2%、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20亿元,新增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10个。深入实施“五一О”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引导产业资金投向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加快小微企业园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成郭溪高新技术产业园、瓯海医药物流总部经济园等项目一期。积极落实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强化法律服务保障,帮助企业克服瓶颈制约,努力打造建筑强区。

  3.做精都市农业。加大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提高“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浙南花木博览园、西岸金瑞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3个。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化农村“三位一体”试点改革,探索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培育提升一批农业农村电商网销平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推进潘桥、郭溪标准农田提升项目建设,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2万吨。

  4.做优企业发展环境。开展实体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及时落实工业电价、失业险费率调整等惠企政策,强化企业日常运行监测服务,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实现企业负担减轻、效益提升。强化“两链三险”化解,加大对逃废债行为打击力度,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开展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的扶持机制,新增产值超百亿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8家。统筹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转一市”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强化扶优汰劣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成“个转企”300家、“小升规”20家、“限下转限上”40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14家。

  (三)扩大有效投资

  1.合力攻坚重大项目。围绕公共产品供给“短板”,重点加大对城市配套设施、综合交通、民生保障等领域投入,扎实推进37项区级重点工程、185项政府投资项目和一批前期项目,全力抓好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力争突破400亿元。深化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清零”行动,严厉打击“村霸”“地霸”,强势推进政策处理,确保建设项目无障碍施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实施PPP项目2个,确保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2%以上。

  2.精心建设特色小镇。实施综合性集中攻坚举措,同步推进规划、招商、建设,着力形成多个集聚性产业平台。加快时尚智造小镇项目进度,建成企业总部园一期主体工程,完成基础配套和景观改造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工业总部项目。加大生命健康小镇项目招商力度,加强与温州医科大、附一医联动谋划,启动益医综合研究试验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综合体建设。推进智创小镇旧厂房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沿河、沿路景观环境,加快形成智慧化众创空间。优化财富小镇实施方案,推进森马新产业孵化中心一期项目。深化肯恩小镇项目前期,着力打造具有欧美风格的旅游小镇。合理利用旧村、旧厂房等存量资源,新谋划茶山梦想小镇、瞿溪真皮古镇等一批项目。

  3.齐心抓好招商引资。加强招商环境建设,深入落实招商贵宾卡、全程代办等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对接洽谈、落地跟踪、建设保障一条龙服务体系,提高招商决策和项目落地效率。健全招商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抓招商、抓项目主力军作用,瞄准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加快引进和储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60亿元、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

  4.全力强化要素保障。深入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完成“旱改水”200亩、水田垦造110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366亩、耕地质量提升2000亩。扎实推进土地清理工作,严格闲置土地处置,消化“转而未供”土地1800亩、“供而未用”土地28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00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3000亩。启动实施“经营性用地管理三年行动”,确保全年收储土地1500亩、两年内完成做地4000亩。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全力抓好第二批专项债券申报发行工作,落实国家政策性银行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贷款。

  (四)强化改革创新

  1.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深入实施“三层次”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科技创新券应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新增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研究院1家,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启动实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科创平台和公共配套,建成4个特色众创空间。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园区,创成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持续推进“瓯越英才计划”,完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创业融资等政策,切实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培育人才8名以上,着力集聚一批领军型专家团队。

  2.强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抓好省、市各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改革项目化建设、载体化管理,探索形成一批特色制度。深化金融综合改革,积极发展面向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的小微金融,完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商标权质押贷款、信联信惠农贷等机制,发挥区股权服务中心作用,推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实施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人财物向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倾斜,激发基层创税主动性。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落实民办教育“1+14”政策,积极开展住宅区配套幼儿园混合制办学试点,推广“公建民营”幼儿园管理,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开展医养融合试点。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健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行审批事项“六统一”,推进政务服务网逐步向社区延伸。

  3.扩大对外开放。扎实推进贸易回归,做好温籍企业引导对接服务,促成贸易回流2.8亿美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外贸扶持资金,鼓励企业并购海外研发机构、销售渠道,增强外贸出口竞争力。积极发展水果、肉类产品进口指定口岸业务,推进瓯海首个保税仓落地建设。全面开展对台开放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支援工作。

  (五)打造绿色美丽瓯海

  1.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水质提升工程,加快主塘河流域生态修复,建成娄桥东耕片等14个片区截污纳管项目,启动新桥、梧田等9个街道“最后一米”纳管工程,全力巩固“清三河”工作成效。进一步健全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温瑞平原西片排涝水、桃源水库等工程,完成任桥河拓宽整治,全面启动河道轮疏计划。深化“水岸同治”核心区建设,加快梧田老街改造、“梦幻汇昌”等项目进度,完成主塘河梧白段沿河立面整治,新建改建滨水公园6个。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健全动态监管体系,强化“三沿”区域和涉及安全隐患、重大项目拆违力度,重视拆后土地清理利用,确保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00万平方米,创成“无违建街道”2个、“无违建村”55个。

  2.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规划前期论证,严格规划执行,制定并实施城市设计导则,提升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水平。持续推进交通治堵行动,打通断头路2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20个,优化公共交通线路7条。制定实施停车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推广机动车规范停放试点经验,加大乱停车整治力度,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强化市容环境管理,积极落实《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启动实施市政架空线路“上改下”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铁路温州南站周边区域和瓯海大道沿线环境整治。

  3.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巩固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成果。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强化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等源头管控,完成涂装、橡胶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加大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力度,全面淘汰黄标车。落实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强化公园绿地建设与管养,新增城区绿地122公顷、绿道10公里、绿化示范路2条。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创成精品线1条、精品村4个。

  (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投用南仙实验小学,加快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仙岩穗丰小学、茶山三小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站前配套学校,配合推进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深入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普惠性幼儿园、等级幼儿园覆盖面分别达到60%、90%,新增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所、普高特色示范学校2所,积极打造“学在瓯海”品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建成丽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推进市七医新院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深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开工建设瓯海工艺美术文创园,加快石刻、篆刻博物馆建设,新增城市书房3个,实现基层文化阵地“五有十化”全覆盖。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开工建设净水现代养生养老项目,建成瞿溪归国华侨侨眷老人公寓,创成省级老年友好城区。积极开展就业帮扶行动,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00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0人。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安置提速,建成安置房65万平方米、交钥匙5000套。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向非公有制单位拓展,因地制宜抓好危旧房治理改造。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扶贫到村到户措施。加快发展红十字和慈善事业,推进区社会福利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3.加强社会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彻底解决一批“空壳村”问题,切实增强村集体自治能力。坚持正确舆论引导,防范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管好用好网络舆论和对外宣传“两大舆论场”。深化“平安瓯海”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围城”计划,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暴恐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做好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确保政治大局稳定和公共安全。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消防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突出抓好群租房、通天房、“三合一”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实施减员增效,推进人口结构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扎实做好防汛抗台、森林消防等工作,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切实加强人民武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人防和殡改工作,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移民、档案等事业。

  4.全力办好实事项目。把为民办实事项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交通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基础教育提升、环境综合整治、食品安全、特殊群体关爱、文体服务等十方面实事,努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确保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健全实时督办制度,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监督实事项目办理,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使命,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理念,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认真落实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发挥阳光执法E 平台作用,健全限定自由裁量权、责任追究等行政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任务执行落实,细化责任分工,健全差异化绩效管理体系,确保“十三五”和今年各项重点任务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深入开展“敢担当、树标杆”作风建设五大行动,严肃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大力弘扬敢于担当精神,探索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保护支持敢担当、肯干事的干部,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大会议文件精简力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切实解决“文山会海”问题。

  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严明纪律、严纠“四风”、严惩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机制,加强对严禁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相关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筑牢纪律和规矩的防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经费支出,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巡查,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瓯海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担当,务实快干,全力推动瓯海赶超发展,为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