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0日
在温州市瓯海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温州市瓯海区区长 彭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两大主线,认真落实“十大举措”,全力兴实体、强投资、优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8.27亿元,同比增长8.7%;财政总收入42.11亿元,增长14.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亿元,增长27%;外贸进出口总额21.62亿美元,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3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19元,分别增长8.4%、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2%、7.1%、4.6%、5.1%。
(一)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制定出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升级版,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解千难”行动,全面推行驻企服务员、金融服务员制度,帮助企业落实应急转贷资金27.16亿元、解决难题3057个,减轻企业负担21.9亿元。“工业经济冲千亿”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完成工业性投资29.36亿元,增长48.6%;实现工业总产值739.21亿元,增长5.3%。小微企业园建设全面启动,慈湖科技创业园一期顺利结顶,温商回归创业园、娄桥轻工产业园开工建设。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有序推进,朝霞、前花等10个工业小区改造提升加快实施,开工建设“挖潜节地”项目17万平方米。市场主体“三转一市”、电商换市扎实推进,完成“个转企”2239户、“小升规”114家、“限下转限上”95家、企业股份制改造15家,2个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营。质量强区战略和百佳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森马总部园建成投用,瓯海眼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新增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4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家,技改投资增长99.7%,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60.6%,创成省级科普示范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区正式开园,国智9号文化创意街区建成运营。建筑业稳健发展,完成施工产值211亿元,增长14%。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港龙商业广场、温州大象城等项目成功落地,华润万象城、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重点项目加速实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86亿元,增长10%。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总收入增长22.3%。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提前五年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力推进,成功引进重点项目14个,实际到位内资55亿元,是上年的3.5倍。
(二)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重点的“联创百日攻坚大会战”,大力推进“两无四边三化”行动,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达到省级测评要求,顺利创成省级卫生区。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拉开序幕,47条挂牌整治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主塘河梧田至南白象段景观工程、梧田老街改造等项目启动实施,塘河文化公园二期、桃源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心区河道治理、牛山生态河道整治、任桥河拓宽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泽雅机械造纸整治顺利完成,建成截污纳管工程10个、沿河绿道38.8公里。“三改一拆”强势推进,拆除违法建筑284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旧厂房、旧住宅区改造416万平方米,六虹桥货运市场完成整体搬迁,平天镬、秀屿山片区整治启动实施。“绿满瓯海”行动深入开展,建成城市公园5个、滨水公园40个、小游园38个。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加强,数字城管实现全覆盖,率全市之先启动垃圾直运试点,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星级创建14家,整治改造小菜场37个。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9个村庄完成整治,建成泽雅千年纸山、古村遗韵精品线,新增省级生态街道4个、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7个。
(三)城市化全面提速。强化投资驱动,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28.82亿元,增长26.1%。中心区面貌日新月异,公安、检察院业务用房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建项目基本建成,道路网进一步完善,云天楼洲际广场、亿象商业广场等项目扎实推进,商住区块掀起开发热潮。“城市道路建设攻坚年”活动深入开展,广化路南延段、园区路南段、瓯海大道西延段和天长岭隧道复线等工程开工建设,吹台山隧道、中央大道、宁波路和福州路二期全线贯通,双南线牛山段、蛟凤路建成通车,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市域铁路S1线、绕城高速西南线瓯海段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治堵成效明显,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大,6个交通节点完成拓宽改建,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建成投用,新建停车泊位4199个。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完善,110千伏上汇变、黄屿变竣工投用,220千伏丽岙变主体完工,完成农电网改造42个村,改建垃圾中转站21座、公厕130座。土地开发提速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9085亩、垦造耕地1623亩、建成标准农田450亩、开工建设二三产返回地项目2062亩。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完成土地确权登记38个村,新增土地规模流转2.2万亩。山区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
(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7.07亿元,同比增长19.8%。教育现代化区创建深入实施,新增省等级幼儿园23所、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0所、省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2所,中心区配套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南白象一小新校园顺利竣工,温州肯恩大学一期建成投用,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筹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企业、教育品牌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改革稳步开展,南白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丽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创成全市首家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单位”成功摘帽,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区创建通过验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琦君文化园建成开放,新建标准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30个、文化礼堂25个、市级以上社科示范基地5个,精心举办首届“瓯之韵”文化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登山健身步道5条、自行车绿道20公里、市级社区健身广场11个,创成省级小康体育村22个。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5个,实现社区全覆盖。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提标扩面持续推进,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至850元,新增各类参保人员58029人。安置房建设全面提速,新开工拆迁安置房69.9万平方米、竣工30.7万平方米,实现交钥匙1746套。征兵任务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国防、双拥、革命老区、统计、移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青妇、红十字、慈善、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五)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深化“打非治违”、“除火患保平安”等专项行动,创新实施“四色”分类管理,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7.6%、32.9%、97.8%。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成规范化、标准化企业283家,规范居住出租房10万间。重点疑难信访积案“三定两包”全面落实,实现全国两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零进京集体访、零非访”。基层创安和系统创安深入开展,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警灯工程”全面实施,刑事、“两抢”和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数分别下降11%、52.2%、24.8%。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防御“菲特”强台风,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风险企业帮扶和劳资纠纷处置等工作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十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食品安全形势稳定趋好。减员增效取得初步成效,全区登记在册流动人口减少15.6万人。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先学、先查、先改”,积极开展“四风”问题自查自纠,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攻坚专员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有力推动重点工程破难提速。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老干部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46件、政协提案122件。推行政府重要决策事项跟踪督办制度,政府执行力得到提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管理和行政机关合同审查,推行行政处罚网上全程监督。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财政资金、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理顺条块管理职责,综合执法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率全省之先建立首席审批官制度,模拟审批、联合审批、整体审批、无偿代办和重点项目贵宾式服务等制度全面推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大力整治庸懒散等不良风气。强化“三公”经费管理,镇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下降5%。加大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瓯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瓯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受政策、要素制约等因素影响,个别拆迁安置房、瓯海大道西延段等项目进展不快。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有待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局部金融风波影响尚未消除,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任务十分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五是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执行力和自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揽事担责、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各类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主要工作
根据区委八届五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和市委“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改革创新、改善民生事业、保持社会和谐,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民富区强的幸福瓯海,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任务。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转型升级为导向,振兴实体经济
培育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启动区产业转型和孵化器入驻企业“更新换代”,引进创新创意和总部型企业50家以上。按照“一区多园、综合配套”的发展格局,实施开发区整合提升和扩容改造,促进工贸融合、产城联动。完善小微企业园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建设新模式,加快慈湖科技创业园等3个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瓯海医药总部经济园、鹅湖时尚产业园、潘桥电子信息产业园、郭溪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仙岩汽摩配产业园、陶瓷洁具产业园,确保全年供地500亩以上。规范小微企业园项目招商、履约管理和后续评估机制,着力引进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完善高等院校周边区域规划,强化商业配套、基础设施支撑,积极发展融优质教育、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养生医疗于一体的环大学城经济,推进学城联动发展。加快南湖城市综合体、站前商贸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培育壮大金融服务区、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等专业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商贸中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冲千亿”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完成工业性投资40亿元。加大“腾笼换鸟”、“空间换地”和“机器换人”力度,实施连片整体改造旧工业小区4个,开工建设“挖潜节地”项目10万平方米,完成技改投资20亿元。提质推进“三转一市”,新增“个转企”900户、“小升规”120家、“限下转限上”50家、企业股份制改造15家,取缔疏导无证无照4000家。深入实施名企名品名家工程,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省级建筑强区创建,完善扶持建筑业发展政策。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成站南商贸城、潘桥国际汽车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加快推进华润万象城、港龙商业广场、君庭大酒店、云天楼洲际广场等项目,开工建设温州大象城、梦多多小镇、浙南花城、中国皮具大世界等项目。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配套完善和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将军岩乡村游项目,联动开发泽雅、仙岩风景区与大罗山、三垟湿地,打造环城区休闲“一日游”线路。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实施“网商大军”培训计划,支持金州、国智电商产业园等网络经济集聚区做大做强,推进阿里巴巴温州产业带等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打造一批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城市农业公园,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3个。深入实施新一轮山区发展规划,加大产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深化助企帮扶行动。全面落实振兴实体经济政策措施,完善驻企服务员、金融服务员制度,强化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发展难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抓好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控新化旧”,重点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风险,推动社会诚信回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发展的独特作用,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重视企业用工问题,促进企业劳动力供需衔接。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实施温商回归“领头雁”工程,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强度大的优质项目。创新招商机制,实行招商项目库动态管理,精心包装推介一批产业链项目,提高招商项目针对性和成功率。加强内外温商互动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异地温商回乡投资考察和合作签约活动,促进资金、商机、人才回归。确保全年实际到位内资60亿元、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
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持续开展“城市道路建设攻坚年”活动,推进新双南线、广化路南延段、瓯海大道西延段、104国道双南线南段、吹台山隧道及接线工程一期、天长岭隧道复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龙霞路南段,建成福州路二期、南湖路改建等工程,配合抓好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市域铁路S1线和绕城高速西南线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交通治堵专项行动,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持续推进30条次干道和支路建设,启动一批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新建停车泊位40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30个,开发利用地下空间20万平方米。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围绕“靓丽山水智城”建设,加强主塘河两岸、牛山环山带等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和精品塑造,彰显城市山水人文特色。推进中心区开发提速,完善“四馆两中心”和教育、医疗、商务、道路网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公安、检察院业务用房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督促亿象商业广场上半年开业营运,加快集聚中心区商气和人气。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和公厕。重视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各片区管网体系衔接,加大“最后一米”纳管力度,确保建成区截污纳管实现全覆盖,配合抓好南片污水处理厂建设。持续推进电网攻坚,开工建设南湖变、蟠凤变扩建等输变电工程,全力做好泊岙变、东岙变、马桥变、叶蕉变前期工作。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启动实施改造项目5000亩以上。强化土地供给能力,争取省市重点项目单列指标和统筹指标,因地制宜开展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土地开发提速,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加大“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力度,完成耕地垦造500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500亩,开工建设村级二三产返回地项目1000亩。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实施“瓯越英才计划”,着力解决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政银企协作机制,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统筹做好经营性土地出让工作,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再创发展优势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具体措施,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积极开展各类改革创新试点。深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创新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上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督导,深入实施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办森马新教育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特色民办学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市人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区级公立医院转型升级,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完善文化发展体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升瓯海文化软实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资产流转体系,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涉农产权有序流转交易。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严格控编控人控机构,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推进卫生、人口和计生机构改革,调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区、功能区、镇街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解决职责交叉、体制不顺的矛盾。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加快实现“四集中、四到位”。健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竣工投用联合审批机制,完善全流程服务,推行社建审批一体化。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和支出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分解落实“八倍增、两提高”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创新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载体,积极与市域外大院名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共建创新中心。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制度、管理创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和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2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外贸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外贸集聚平台,培育海关A类企业2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3%。健全境外投资企业信息库,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力开拓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国际市场。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努力申报国家、省级进口平台。创新对台合作平台和机制,主动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交流。认真做好对口帮扶援助工作,推进援建项目建设。
(四)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推进环境建设
打好治水攻坚战。推进黑臭河道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两岸污染源监管,完善河道保洁制度,确保每个镇街至少有一条可游泳的河道。健全防洪保安体系,完成牛山生态河道、丽岙白门河等河道整治工程,实施三溪片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桃源水库、任桥河拓宽整治、中心区河道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强泽雅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推进主塘河沿河景观工程建设,加快梧田老街改造,建成南湖荷塘月色公园、谢灵运公园。积极打造水乡文化品牌,新建一批文化主题博物馆,创建市级美丽水乡特色镇街4个、特色村5个。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加大“六城联创”攻坚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持续开展“两无四边三化”专项行动,推进牛山、凤凰山、石根山等公园配套提升,加快公园绿地、绿道连点成面和彩化改造,高标准建设一批防护绿地、街头小游园和立体绿化项目,新增城市绿地147公顷。全力支持温州生态园建设,高品位打造城市绿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保持创卫攻坚态势,加大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农贸市场、小菜场等重点部位和“五小”行业卫生整治力度,抓好铁路温州南站和南白象高速互通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强化建筑废土源头管控、消纳处置和非法倾倒整治。健全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直运扩面,完善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深化生态创建,新增市级以上生态街道3个、生态村19个,创成省级生态区。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抓好餐厨油烟、秸秆焚烧、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治理,逐步改善空气质量。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新增全面治理村9个、扩面改造村25个。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继续推进殡葬改革和“青山白化”治理。推进水碓坑等6个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完成15个“百村千处”保护点建设,新建3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打造一批城镇都市型、田园宜居型、生态文化型村庄,努力建设让人们留恋不舍、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家园。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拆、建、用”结合,加强拆后土地综合利用,提高“三改一拆”工作科学化水平。分类分批开展无违建创建,健全拆违管控机制,确保新违建零增长。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西山路沿线、平天镬和秀屿山等重点片区改造,配合抓好城市中央绿轴建设,完成城中村改造6800户。严格把握城中村改造政策,深化项目前期研究,注重资地平衡和人才技术支撑,推行先建后拆、拆建同步、代建与开发捆绑等多元改造模式。加快牛山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安置房、广场、路网、景观等项目建设和商务区块开发。加强旧住宅小区和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梧田龙霞住宅区、新桥组团等旧住宅区改造提升,着力打造环境整治示范点。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保持社会和谐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健全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博物馆,整合提升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创建市级以上文化示范社区3个,实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省等级幼儿园10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所,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开工建设瓯海外国语学校、仙岩穗丰小学等项目,鼓励发展一批特色学校,配合抓好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南白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抓好市人民医院娄桥新院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妇幼保健和职业病防治,加大非法行医打击力度,创成省级卫生强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巩固提升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开展省体育现代化试点区和运动休闲基地创建,利用“拆后土地”新建一批健身文化广场。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民武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移民、档案等事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00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00人。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社会化管理比例达80%以上。加快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鼓励发展爱心驿站,推进医疗救助提标扩面。继续实施夕阳红养老工程,谋划一批多功能护理型养老中心,加快瞿溪归国华侨侨眷老人公寓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安置提速行动,建成拆迁安置房20万平方米,实现交钥匙1500套。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400户,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快发展慈善、红十字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强化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创新精细化网格监管模式,实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强化“十项严管”措施,大力推进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和隐患集中区域挂牌整治,铁腕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深化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示范区建设,加强安全隐患源头管控和动态监管,提升“四色”分类管理水平,生产企业网格监管信息化率达100%。深入开展“清剿火患”和出租房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规范居住出租房6万间。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健全黑名单制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行为。深入开展反侵财、“打击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加大对阻碍工程推进的村霸地霸等黑恶势力打击力度,全面净化投资和建设环境。强化劳资纠纷和企业债务风险化解,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公开,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入实施减员增效,提升新居民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开展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整治,促进宗教活动规范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管好用好网络舆论和对外宣传“两大舆论场”。完善社区社会化服务机制,培育发展公益类、互益类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项目的能力。全面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抗风险能力。扎实做好防汛防台抗旱、森林消防、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动植物防疫工作。
全面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坚持把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硬指标、硬任务,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资金保障,全力推进居住改善、交通畅通、生态治水、环境保护、教卫提升、文体休闲、就业创业、食品安全、社保救助、平安创建等“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纠“四风”、树“四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展政府自我革命,着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一)强化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扎实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公开征求意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努力降低行政案件败诉率。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断提高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阳光工程”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强化作风改进和效能提升。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主动揽事、敢于担责的工作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大力整治会风、文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健全政府重要决策事项跟踪督办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政令畅通。深化绩效管理,完善个性化、差别化考评机制,激发各镇街、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整治庸懒散等不良风气,坚决杜绝“小鬼难缠”等现象,严肃查处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等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强化从严治政和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严格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进镇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国有资产、政府资源、公共利益市场化配置,进一步规范建设资金安排使用、工程招投标和土地使用权出让等行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从严控制预算追加,切实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赶超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责任重大、信心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瓯海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干事,凝百家智慧、树千倍信心、尽万分努力,为建设生态宜居民富区强的幸福瓯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