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1008003012001/2012-53784
  • 文件编号:
  • 主题分类: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单位:区府办
  • 成文日期:2012-01-0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2012年瓯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1-05 15:17 访问次数: 来源:瓯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01月05日

在温州市瓯海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温州市瓯海区代区长 彭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在应对挑战中谋求跨越、在克难攻坚中推进转型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全力实施“打造一城四区、构建和谐瓯海”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五年来,我们坚持保稳促调方针,深化“暖企强工”、“企业服务百日克难”等专项活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预计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20亿元,年均增长10.8%;三次产业比重由2.1∶64.4∶33.5调整为1.8∶61.7∶36.5;财政总收入达35.75亿元,年均增长15%。着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区7个、农业龙头企业11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从432.5亿元增加到730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产值超亿元企业达72家,森马服饰成功上市。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省级科技强区和大学科技园、眼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功创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规模企业新产品产值达25.5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2枚、中国名牌产品4个,获国家专利授权3150项。建筑业不断壮大,累计完成施工产值603亿元,为前一个五年的3倍。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园一期即将竣工,南湖城市综合体、新城商务区一期、站南商贸城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开工建设,潘桥国际物流基地挂牌出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2亿元,年均增长16.2%。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泽雅传统造纸示范基地、塘河文化展示馆、大罗山国家级登山游步道等项目顺利建成,温州乐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2.6%。金融业稳步发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3家,瓯海农村合作银行被评为全省十强合作银行。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外贸出口总额从8.3亿美元增加到17.5亿美元,年均增长16%。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19.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削减17.2%、17.6%。

  (二)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我们保持克难攻坚态势,深入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等行动,全力推进以瓯海中心区为龙头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六大开工项目”、“十大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519亿元,年均增长34.3%。工程建设政策处理强力推进,“拔钉清障”行动全面开展,累计完成征地1.78万亩、征收房屋130多万平方米。中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行政核心区块、站前广场展现新姿,法院审判大楼竣工投用,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即将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主体结顶,“四馆两中心”、市民广场、公共卫生中心、公安大楼、检察院大楼、社会公共停车场、站前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心区道路网全面铺开。铁路和西部交通网建设加速实施,温福、甬台温铁路顺利开通,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即将建成,宁波路、福州路一期和温瑞大道、茶白公路拓宽等项目建成投用,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铁海联运快速道瓯海段和宁波路二期、福州路二期、中央大道、上汇路等工程开工建设,交通枢纽优势日益突出。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污水干管从94公里增加到172公里,垃圾转运站、公厕等一批环卫设施相继建成,变电容量翻了一番,农村饮用水改造惠及11.5万人。城市防洪体系进一步健全,西向排洪瓯海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瞿溪河拓宽二期、前垟排洪渠等工程如期竣工,“千库保安工程”全面完成。富民攻坚计划深入实施,源口至林岙公路完成路基工程,泽雅农电网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持续开展。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编制各类规划79项,控规覆盖率达96.4%。

  (三)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五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四大整治”等活动,大力推进环境再造,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大,“拆围去丑”、清脏治乱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流动摊贩、户外广告等整治工作得到加强,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违必拆、六先拆”强势推进,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60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机制逐步完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全面开展,“两拆两绿”初见成效,半塘园城市公园、塘河休闲公园等建成开放,新增城市绿地155.2公顷,为前一个五年的2.6倍,人工造林1551.8公顷。牛山、吹台山等区域性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景山脚北侧改建进展顺利。“千百工程”扎实推进,创建市级以上村庄整治合格村159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3个。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污纳管片区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河道黑臭现象局部改善。生态区创建深入开展,电镀基地建成投用,仙岩、泽雅污水处理厂即将竣工,温州西向生态填埋场启动建设,移膜革行业、皮革后整理、开发区污染整治通过验收,新增市级以上生态镇街4个、生态村40个。

  (四)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五年来,我们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持续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公共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从5.23亿元提高到13.14亿元,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650元提高到328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9286元提高到16405元,年均分别增长9.7%、12.1%。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镇街综合文化站基本建成,“塘河文化节”等精品节庆活动蓬勃开展,“两山一水”地域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任岩松中学迁建等工程开工建设,校安工程基本完成,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体育事业发展成效突出,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创成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区和省级体育强区、计生优质服务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加强,各类保险参保人数是前一个五年的4倍,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达8.5万,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娄桥安心公寓竣工投用,瞿溪经济适用房、三溪安心公寓开工建设,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256户,建成拆迁安置房5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852户。“平安瓯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等八大体系初步构建,安全生产问责制度全面落实,奥运、世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三大信访攻坚”、“抓化解、破难题、促和谐”等行动深入开展,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四年三获省级“平安区”称号。新居民服务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汛抗台、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动植物防疫等工作不断深入。人民武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和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和残疾人事业较快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普法、统计、应急、科普、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我们围绕服务发展大局,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互看互学”等专项活动,扎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政府职能加快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法制监督,进一步约束和规范行政行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议案和重点建议提案跟踪办理、政府领导领衔办理等制度有效落实。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公文办理效率得到提高。全面规范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率全市之先完成“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即办制、代办制等制度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加强行政机构建设,基本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国有资产进一步盘活增值。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连续四年压缩5%以上。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廉政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工作部署,抓重点、抓推进、抓落实,主要打好“四场战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打好固定资产投资攻坚战。以扩大投资为重点,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春季攻坚”、克难攻坚“双百”行动,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投资率首次超50%。深入开展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清理“转而未供”土地1万多亩,完成历年遗留建设项目25个。二是打好城区环境建设突击战。以“六城联创”为抓手,大力推进“两无两化”、“祛疤栽花”等行动,完成“四小车”整治,拆除违法建筑325万平方米,绿化、拆违等考核居全市前列。完善职能整合、重心下移的城建体制,建成投用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三是打好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揭幕战。以“村房两改”为切入点,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农房改造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融资平台全面组建,丽岙街道下章村等27个农房改造集聚点开工建设。六大功能区建立并启动运行,镇改街、村级组织“转并联”率先完成,新设农村新社区81个。四是打好和谐社会建设持久战。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完成年度投资28.2亿元。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及时处置民间借贷风险,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成果不断巩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遇到的困难超乎预期,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全区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携手走过了充满艰辛但饱蘸激情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只有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支持;只有始终坚持把克难攻坚作为要求,坚定不移地抓难题攻关、重点突破,才能不断取得事业进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更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的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作出无私奉献的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和市派驻瓯海各工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瓯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产业“低小散”问题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节能减排任务非常繁重,工业总产值、三次产业比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3项重要指标未能完成。二是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中心区辐射带动效应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城市环境有待改善,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均等化程度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四是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历史遗留问题、民间借贷风险问题等亟待解决。五是行政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不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的思想观念、履职能力、工作作风还不适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瓯海推进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总体部署,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创意兴城,扎实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民富区强的幸福瓯海,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五个“重大突破”:

  --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区无城”问题彻底解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1200亿元。功能区建设有力推进,中心区辐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城市从城郊型向都市型加快转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枢纽优势更加突出,衔接有序的交通网、地下管网、供电网基本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高端商贸区、大型住宅区、农房改造集聚点建成投用,“三分三改”全面实施,城市化水平达75%,农房改造率达50%。

  --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6年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五年实现翻一番。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老工业园区“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迈出大步,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三二一”城市经济格局。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六城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各项创建标准基本达标。城区“脏乱差”现象和违法建筑基本消除,城市绿化率达41%、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高水平全覆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两山一水”地域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深入开展。

  --民生改善取得重大突破,群众幸福感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保持全市领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7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11%。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集中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集中抓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区。按照“拉框架、强功能、优环境”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实施“百项千亿”工程,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全力构筑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区。

  强化基础支撑。加大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104国道西过境瓯海段等对外快速通道,真正确立以温州火车南站为中心、辐射浙西南和闽东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尽快建成市域铁路S1线、铁海联运快速道、瓯海大道西延段、双南线瓯海段、龙霞路南延段和六虹桥路、广化路、三桥路等城市主干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五横六纵”西部交通网和新行政中心至各功能区、镇街的“15分钟交通圈”。规划建设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地下公共管网,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环境卫生、公共停车等服务设施,着力构筑防洪防灾体系,努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板块支撑。紧密对接温州“1650”大都市发展格局,全面编制实施功能区规划,着力构筑崭新的城市发展框架。发挥瓯海中心区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主阵地作用,按照“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宜居新城”的定位,加速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大型高端住宅建设,确保2013年上半年行政核心区块投入使用,三年内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设施,五年内实现“有区有城、中心突破”。坚持“功能导向、资源集聚、因地制宜”原则,认真制定实施梧白科技城、郭瞿工贸新区、仙丽侨乡文化区、泽雅城郊休闲旅游区项目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重视支持茶山三垟生态园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城市发展板块。

  强化环境支撑。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理念,大力开展“六城联创”活动,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创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突出抓好市容整治、绿化洁化、亮化美化,基本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加快建成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绿道系统,健全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充分展现城区靓丽新姿。按照“三游五要”目标,加大温瑞塘河整治力度,全面完成截污纳管,重塑“水清、岸绿、景美”的母亲河形象。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大力推进“村房两改”,推动农村居民向配套齐全、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新社区集聚,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绿色家园”。

  (二)集中抓转型升级,全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按照“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全面实施“优二兴三”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生态都市农业,加速形成以现代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一核、两区、三圈、四带、五片、多节点”发展格局,以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休闲旅游、公用服务等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南湖城市综合体、新城商务区、站前商贸区、景山城市综合体等重点商贸区块开发,推进沿温瑞大道、104国道、瓯海大道拓展带建设,建成潘桥国际物流基地,增强核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发展保险、创投等金融业态,规范发展民间资本管理机构。加快都市休闲区建设,着力打造瓯海休闲旅游品牌。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一园多区、多区联动、集聚资源、逐步推进”思路,大力推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建,联动开发600亩核心区地块,加快建设科技研发基地、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努力建设温州创新创意创业示范区。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发展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促进工业提质转型。加快开发区“一区六园”整合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管理集成。加强镇街工业小区改造,推动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腾笼换鸟”,优先发展研发设计、总部楼宇经济。大力实施百龙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千星工程”,扶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建筑业扶持政策,创成省级建筑强区。强化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以“三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加强选商引资和进出口贸易工作,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落实都市农业和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做优做精花卉、瓯柑、杨梅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浙南花乡”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外拓种养基地,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集中抓民生改善,全力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按照“惠民生、办实事、促和谐”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着力实施文化强区。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成省级文化先进区。深入挖掘瓯海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打造以“两山一水”文化为主脉络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15分钟文化圈”。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成梧田、丽岙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着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全面落实“1+9”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一轮校网调整,建成温州肯恩大学。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着力建设科技型、创新型实用人才队伍。

  着力打造健康城区。高度重视群众健康,大力开展关爱健康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创成省级卫生强区。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全民体质。推进计生“强基创优”工程,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创成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区。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创成省级文明示范城区。

  着力加强民生保障。立足建立大社保体系,强化群众生活改善、安全保障措施,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实施创业就业促进工程,建立就业困难群众帮扶机制。深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完善困难家庭低保、助学、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快发展慈善、福利、残疾人事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建设,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多渠道保障群众居住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建设一批养老服务中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成新一轮农电网提升改造。坚持依法行政,广泛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法治瓯海”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瓯海”创建,着力构建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利益疏导、安全监管于一体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支持驻瓯部队建设,重视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双拥等工作。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352亿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40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投资率达6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重点建设攻坚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力实施“双十大工程”,扎实推进39项区级重点工程、189项政府投资项目和一批前期项目,认真抓好温州肯恩大学等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资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强化功能区建设职能,规划建设功能区公建配套设施,着力形成新的投资平台。大力开展“拔钉清障”、打黑除霸等专项行动,强势推进重大项目政策处理,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加快中心区建设步伐。全面提速行政核心区块公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基本具备区行政中心迁址办公条件。建成行政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市民广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项目,完成“四馆两中心”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公安大楼、检察院大楼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市中心区规划展示馆,启动十大城市公园、十大文化景点建设,做好司法业务用房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区道路网工程,建成南北贯通瓯海大道地下通道,加快东一条路、东三路等道路建设,启动三桥路、秀屿路延伸段等项目。编制景山城市综合体规划,抓好六虹桥路货运市场搬迁前期工作。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建成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和景德路、浦北路、浦二路,扎实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市域铁路S1线、铁海联运快速道、104国道西过境、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瓯海段和福州路二期、宁波路二期、中央大道、上汇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南湖路、双南线、国鼎路北段、延川路、瞿任路等改建工程,启动瓯海大道西延段、广化路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开展电网攻坚,开工建设丽岙输变电项目,建成5个输变电工程。完善地下管网规划,重点推进中心区、梧白等片区地下管网建设。加快供水管网和温州西向水厂建设,完成10个村的饮用水安全改造。进一步健全环卫设施,推进温州西向生态填埋场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垃圾转运站、公厕。完善防洪减灾体系,调整优化滞洪区布局,加快实施西向排洪瓯海段配套项目,完成瞿溪河源头小流域、戍浦江戈恬段、周岙溪等整治项目,建成泽雅中心片排洪工程,抓好肇山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持续推进“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加大已供土地开发建设监管力度,努力盘活土地存量。按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启动500亩土地整理开发,完成郭西、犁头垟土地开垦项目。抓好国有资产盘活整合工作,做大做强城投、国投和镇街农投等投融资平台。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方式,积极运用BT、BOT等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大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力度,切实保障建设资金需求。注重税负公平,加强税源涵养和零散税源征管,抓好土地收益金征收工作。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着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加大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打击力度,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二)深化城市环境整治

  强力推进拆违工作。坚持“违必拆、六先拆”,持续开展拆违“十大亮剑行动”,确保全年拆除违法建筑30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提升拆违“十大机制”,强化综合执法措施,努力形成群众监督、业主自拆的良好氛围。健全违建动态巡查体系,加强网格化管理,坚决防止顶风违建及拆后反弹现象。

  大力实施“绿满瓯海”行动。完成十八湾公园、仙庄岛等9个综合性公园和52个街头绿地建设,抓好5个居住小区绿化、5处重点街头绿地的示范性改造提升,推进牛山城市公园建设,今冬明春建成330公顷绿地。启动凤凰山、吹台山等森林公园园林化改造和温州森林文化植物园建设,做好西雁荡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完成绿化造林5400亩。推进城市绿道系统建设,抓好瓯海大道、温瞿公路等5条城市绿道、20条社区绿道建设与整治,完成3条主要景观道路绿化改造,加快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和滨河绿色长廊,着力形成环环相连的绿色网络。严格绿化执法,提高绿地管养水平。

  强化市容环境整治。突出抓好牛山等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尽快解决区域性“脏乱差”问题。全面开展“祛疤栽花”行动,区、镇街、社区每月集中整治美化10个“疤点”。深化“数字城管”应用,全面推行建筑工地标准化,加大“牛皮癣”、扬尘污染、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等整治力度,清理规范户外广告,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完成郭溪任桥、南白象金竹等片区截污纳管。推进循环经济集中管理服务站建设,规范废品回收利用。大力实施沿河沿路亮化工程,完成会昌河沿岸、白象塔周边、温瑞大道沿线等重点区域亮化工作。落实殡葬惠民制度,深化殡葬改革、青山白化治理和生态公墓建设,加强民间信仰场所整治。深入开展“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美环境”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市民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素质的养成。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村房两改”。坚持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体平衡、滚动发展,全力推进农房和城中村改造,强化土地和资金保障,完成“村房两改”项目主体工程30万平方米以上,启动建设18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改造率达5%以上。注重连片推进、整村置换,全力做好入户宣传和置换签约,鼓励农户提前认购。

  积极推进“三分三改”综合改革。深化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抓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集中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土地合作社。建立健全财政周转金垫付、功能置换、审批代办等制度,督促和帮助村级返回地建设,积极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打造服务“三农”综合平台。

  加快社区建设和山区发展。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抓好审批与服务事项“上放下提”进社区工作,健全“1+5”社区服务体系,创建示范社区12个。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投入,建成源口至林岙公路,推进6个趸售电站体制改革工作,强化生态补偿措施。积极实施“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工程”,为山区群众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

  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抓好杨梅、瓯柑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改造,启动农业总部经济园和“浙南花乡”一期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大泽雅、茶山、三垟等地农家乐品牌,着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延伸壮大都市农业产业链。继续抓好防汛防台抗旱、森林消防、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动植物防疫工作。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地块开发。全面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抓好南湖城市综合体、新城商务区、站前商贸区等区块开发,建成投用大西洋购物中心一期,启动南湖商业广场建设,推进家居、汽车等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加快潘桥国际物流基地一期建设,完成二期政策处理及项目包装,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

  有序推进“退二进三”。坚持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功能置换,结合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全面编制“退二进三”规划,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梧白片工业园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抓好梧田片瓯海大道、104国道沿线“退二进三”,启动政府主导区试点工作。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全面启动温瑞大道仙岩段沿线环境整治,完成仙竹公路一期拓宽改造,推动仙岩与茶山景区联动开发。抓好七瀑涧景区入口整治等工程,启动泽雅4A级旅游景区创建。整合山水文化资源,协助推进大罗山和三垟湿地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户外拓展旅游,提升“瓯海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精心编制大学科技园核心区规划,谋划建设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科技创新中心、电子商务创意园、文化创意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孵化器,着力打造全市“优二兴三”示范区。落实财政、税收、租金、融资、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推进工业转型提升。深化“企业服务”行动,完善领导联系、部门挂钩制度,建立健全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注重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实施技改项目20项,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加快提升服装、鞋革、眼镜、汽摩配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成长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鼓励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制订实施开发区整合提升计划,完善园区基础配套和产业布局。强化建筑业扶持措施,加快实施建设大厦项目,启动建筑业后方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9亿美元。支持企业抱团开辟国际市场,建立海外加工、原材料开发基地,扩大境外投资。加强对外经济协作,密切与在外瓯海人的沟通联系,促进内外瓯海人经济互动发展。

  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强化政策引导,继续扶持壮大“森马”等总部型企业,培育一批行业优势明显、产业带动辐射力强的企业总部。重点推进中心区和大学科技园研发、营销、展示等楼宇建设,加快形成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区。建成投用总部经济园一期,启动总部经济园二期项目,抓好镇街工业小区改造提升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能耗监察问责和有序用电管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年度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健全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大截污纳管力度,建成投用仙岩、泽雅污水处理厂,启动南片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优化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强化招才引智,积极推行政府雇员制,引进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特殊岗位、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把市场用人机制导入政府机构。继续实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壮大企业创新团队。着力解决各类人才的居住、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六)着力发展民生事业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建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3个,建设一批基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挖掘绿文化、塘河文化,举办首届纸山文化节,扩大“两山一水”地域文化品牌影响力。完善义务教育政策,启动第四轮“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任岩松中学、南白象一小等工程,推进郭溪中学、梧田三小、温州大学附属一小、职专集团瞿溪校区等项目。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扩大“六位一体”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工程,推进南白象、丽岙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抓好重大疫病防控、职业病防治等工作,争创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加强无证无照经营、“十小”行业整治和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开放区体育中心,精心举办区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深入开展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区创建,加大性别比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计生工作水平。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统计、移民、档案等事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启动实施区就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强化住房保障,建成瞿溪经济适用房、三溪安心公寓主体工程,配合抓好娄桥、南湖经济适用房建设,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25户,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400元提高到600元。开展居家养老信息服务试点,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0个。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启动社会福利及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全面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强化责任落实和资金保障,全力推进文化强区、教育提升、健康关爱、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绿满瓯海、电网改造、环卫保洁、塘河整治和扶贫助困等“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27亿元。

  (七)深化平安建设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完善安全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建设工程等领域专项整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深化“清剿火患”行动,加强出租房分类管理,开展通天房整治和电气线路改造,确保消防安全稳定。加强校车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学生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天网工程”,积极推行社会化群防群治工作模式,深化住宅小区治安星级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点,健全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安全防控网络。重拳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等各类严重犯罪,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等多发性案件,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区矫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建立新居民IC卡居住证制度,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

  抓好矛盾纠纷化解。深入开展下访约访和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引导群众依法合理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抓好“六五”普法工作,推进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健全劳动纠纷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严厉打击欠薪逃匿等行为,引导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管理,完善价格监测和重要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市场稳定。

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瓯海正处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打造务实政府。牢记服务宗旨,将服务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紧盯五年目标、“十二五”规划、年度计划实施,加强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价,做到责任有主体、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考核。深入开展互看互评、互学互比活动,大力推行考绩法、一线工作法,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守土有责,强化行政问责,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工作不落实现象,确保政令畅通。

  (二)打造高效政府。坚持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提效率,增强“增一分、进一位”争先创优意识,大力倡导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作风,坚决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即办制。实施事权调整下放,加快推进行政服务网络向镇街、社区延伸。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等制度,着力优化投资服务、提高投资效率。全面推行重大项目公开承诺制,促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坚持政府部门联合执法、协同作战,切实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强势推进。

  (三)打造公正政府。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大力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积极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履职,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群众参与和跟踪评估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信用瓯海”建设,建立健全政务、商务、社会等征信体系。

  (四)打造廉洁政府。重视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履行政府廉政承诺。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加强对项目资金及工程建设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行为,切实打造优质工程、廉洁工程。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确保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瓯海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创意兴城,为建设生态宜居民富区强的幸福瓯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