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2000年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4-10-15 17:22 访问次数: 来源:zxp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2月22日)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年,在瓯海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贯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圆满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调控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一、综  合

 2000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增势较强,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全面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据初步测算,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5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2.0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6.5%。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2:74.0:20.8调整为4.6:73.9:21.5。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8万元,同比增长11.3%。
 市场物价回落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略增为100.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为99.5%(详见附表1)。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实质性生产领域生产经营仍存在许多困难;经济效益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仍跟不上发展阶段变化的新形势。

二、农  业

2000年,全区农村紧紧围绕《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制定的目标,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是近9年来的最高年份。
粮食生产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播种面积减少,但粮食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10.04万吨,单产366公斤,比上年增加19公斤。油料、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普遍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92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7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532公顷。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肉、禽、蛋、奶等主要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全年出栏生猪18.81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增长35.6%。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200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1.06万吨,比上年增长14%。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2000年,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力41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18万立方米。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0.72万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46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5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0.65万吨;农村用电量6.18亿千瓦小时,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较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完成工业总产值275.5亿元,增长16.1%。在全部工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0.01亿元,与上年持平;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33.89亿元,下降4.4%;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7.30亿元,增长118.6%;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62亿元,增长45.9%;城乡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26.8%。重工业增加值23.64亿元,增长12.7%;轻工业增加值43.91亿元,增长14.1%,轻工业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
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产品生产增长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初见成效,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200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据277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税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利润2.78亿元,增长42.7%。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72.76分,提高8.8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4.6%,提高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3.2%,下降16.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6次/年,比上年加快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3%,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万元/人,提高13.1%;产品销售率为95.4%,提高5.1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继续保持为100%;新产品产值率为1.7%,提高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6%,上升0.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率为0.1%,降低1.2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2000年,全区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485个,投标承包面达82.3% ;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5.8万平方米,增长29.5%;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0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国有等单位完成投资10.79亿元,增长27.2%;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城乡居民私人完成投资10.59亿元,下降10.1%。
在国有等单位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47亿元,增长12.3%;更新改造投资0.61亿元,增长4.1%;房地产开发投资4.59亿元,增长35.7%;其他投资1.12亿元,增长2倍。全年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52个,同比减少了15个;新开工项目33个,增加1个;投产项目3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7.7%。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火力发电7.2万千瓦;轻革225万平方米/年;皮鞋25万双/年;服装22万件/年;日用玻璃制品0.27万吨/年;新建公路10.48公里;改建公路67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610延长米;中学学生席位9898个,建筑面积29400平方米;小学学生席位3650个,建筑面积14130平方米;医院病床138张;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63万吨/日;城市防洪堤长度25.74公里。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年省、市、区重点建设在建项目17项,完成投资2.79亿元,增长7.3%。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永兴海涂围垦(南片)、甬台温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瓯江五桥、灵昆大桥一期、西岸排污工程、东庄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等。

五、交通、邮电和电力业

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5.1%。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99229万吨/公里,增长6.4%。其中,公路运输75035万吨/公里,上升8%;水运16143万吨/公里,下降14%。全年旅客周转量为30362万人/公里,下降9%。其中,公路27785万人/公里,下降16%;水运201万人/公里,下降18%。
通信事业迅速发展。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末,全区每百户拥有电话机达到77部,移动电话57部,寻呼机70只。
电力供应快速增加。全区全年用电量14.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工业用电10.95亿千瓦时,增长28.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78亿千瓦时,增长31.9%。其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1.17亿千瓦时,增长36.1%。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91亿元,增长34.44%;餐饮业零售额3.14亿元,增长96.66%;制造业零售额2.04亿元,增长49.5%;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6.27亿元,下降16.4%。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35.5亿元,占87.9%。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持续扩大。年末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1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9个,超10亿元的市场1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 40.6亿元,增长22.55%。
商业企业经营效益改善。据全区1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全年共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0.63亿元,实现利税802万元。
外贸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大经贸”战略进一步实施,外贸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0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达40.68亿元,增长47.98%。
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利用外资全面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891万美元,增长32%,其中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个,减少8%,合同外资891万美元,同比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649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649万美元。

七、财政和金融

2000年,我区正确执行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积极组织税收,增加信贷投放,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发展。
今年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财政总收入7.95亿元,增长52.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提高2.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4.59亿元,增长54.01%。全年财政总支出 5.12亿元,增长50.7%。
金融部门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积极增加信贷投放,调整信贷结构,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加23.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增加19.7亿元,在新增金融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余额增加10.46亿元,其中商业贷款余额增加0.41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增加0.10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54亿元,增加16.2亿元。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发生企业财产保险业务2.34万笔,参加家庭财产保险业务0.29万户,人身保险的居民15.02万人。全年保险收入6943万元,在保费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7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56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加快。2000年,全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经济的结合程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机构增多,科技队伍壮大。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553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数1597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经省科委批准鉴定科技成果15项,评出省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专利121项,增长128.3%。全年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49项,其中省级新产品47项。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全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2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8%,初中学生巩固率达99.42%。小学在校学生5.30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部门抓改革、促繁荣、求发展,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强化精品意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000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3个。电影放映单位23个,共放映影片408场,群众达35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全区电视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79%和98.8%,如期实现了到2000年全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卫生技术人员644人,其中医生(师)322人,护士(师)159人;有医疗床位629张。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年末全区有农村卫生院24个,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8.7%左右。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参加市体育竞赛获金牌42个,银牌34个,铜牌31个。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区城乡掀起新高潮,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不断增加,创建全民健身点(苑)18个。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区有环境保护机构11个,环保系统共有各类工作人员116人,其中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8人。
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43.5平方公里,建成环保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21.16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意识不断增强。2000年,全区新建生态村2 个,示范生态村正在全区推广。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全区年末总户数17.05万户,总人口58.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20万人,女性人口28.42万人。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200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1.83‰,死亡率为6.0‰,自然增长率为5.83‰。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区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67家,安置城镇失业人员765人。
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年末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2.5%,第二产业占50.9 %,第三产业占 26.6%,三产就业人员比重明显上升。
社会保险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0%,其中在职职工4.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700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4.01亿元,增长23.2%;职工平均工资13310元,增长14.3%;但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增长5.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5.7平方米,增加2.5平方米。
民政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福利全面走向社会化,各地对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区共有敬老院21个,床位270张,收养169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走向规范。2000年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093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28和3052人,年投入保障基金192.72万元。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2000年,全区有社区服务设施909个,社区服务中心1处。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